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58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部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部下兵眾,部族兵眾。《三國志.卷六三.吳書.吳範劉惇趙達傳.吳範》:「備部眾離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
2.指部族的人眾。《宋書.卷九五.索虜列傳》:「僭稱大號,部眾殷強,歲時遣使諧京師,與中國亢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許多。如:「眾多」、「眾生」、「眾人」、「眾星拱月」。
許多人。如:「大眾」、「觀眾」、「眾口爍金」、「眾叛親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統轄、統率。[例]所部眾
絡繹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遠自江南,或從幽、冀,不期俱降,駱驛不絕。」(源) 02.《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列傳》:「逢侯部眾飢窮,又為鮮卑所擊,無所歸,竄逃入塞者駱驛不絕。」(源) 參考詞語︰絡驛不絕注音︰ㄌㄨㄛˋ |ˋ ㄅㄨ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luò yì bù jué釋義︰即「絡繹不絕」。見「絡繹不絕」條。 01.《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列傳.東海恭王彊》:「皇太后、陛下哀憐臣彊,感動發中,數遣使者太醫令丞方伎道術,絡驛不絕。」(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直搗黃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龍」是指黃龍府,在今吉林省境,宋朝時為金人的都城。「直搗黃龍」本來是岳飛討伐金人時,以直抵金人都城黃龍府與部下相激勉,所採取的應戰策略。後來擴大引申,除了戰事以外,也可以用在各種競賽中,為了爭取勝利所用的策略,直接深入對方內部要地。《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提到,岳飛在對抗金人的戰役中,屢戰屢勝,士氣高昂。自燕京以南,金兵的號令無法施行,許多金朝的將領、官兵也都率領部眾向岳飛投降。岳飛的軍隊士氣大振,岳飛也很高興,就勉勵將士說:「我們要深入敵軍,直接攻克金人的都城黃龍府,然後大家就可以痛快地盡情喝酒以資慶祝!」後來「直搗黃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借指直接進擊敵方都城、巢穴。
一箭雙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為攝圖所忌,密託心腹,陰與晟盟。晟與之游獵,因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皆盡知之。還,拜奉車都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 (2) 鵰:動物名。鳥綱鷹科鷹形目猛禽類。嘴呈鉤狀,羽毛褐色,腳被羽毛直達趾間。視力極強,以捕食小動物為生。或稱為「鷲」、「老鵰」。 (3) 晟:長孫晟(西元552∼609),字季晟,河南洛陽人。先仕後周,後周亡,仕隋,為隋文帝所賞識。 (4) 相玃:互相爭奪。玃,音ㄐㄩㄝˊ,大母猴,此處通作「攫」,指鳥獸用爪捕取獵物。〔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高駢字千里...
一箭雙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為攝圖所忌,密託心腹,陰與晟盟。晟與之游獵,因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皆盡知之。還,拜奉車都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 (2) 鵰:動物名。鳥綱鷹科鷹形目猛禽類。嘴呈鉤狀,羽毛褐色,腳被羽毛直達趾間。視力極強,以捕食小動物為生。或稱為「鷲」、「老鵰」。 (3) 晟:長孫晟(西元552∼609),字季晟,河南洛陽人。先仕後周,後周亡,仕隋,為隋文帝所賞識。 (4) 相玃:互相爭奪。玃,音ㄐㄩㄝˊ,大母猴,此處通作「攫」,指鳥獸用爪捕取獵物。〔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高駢字千里...
狼狽不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狼狽」相傳是兩種外形很相似的動物。根據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的記載,狽的前腳非常的短,因此一定要騎在兩隻狼上才能行走,沒有了狼,狽就無法行動。所以後人常將處境困頓窘迫的情況稱為「狼狽」。《三國志》一書敘述到,馬超率兵進攻隴上各郡縣時,獲得回響而殺了涼州刺史韋康,並接收其部眾,後來更自稱征西將軍。韋康的舊部屬楊阜、姜敘、梁寬、趙衢等人不服馬超,便合謀奪回政權。楊阜和姜敘先起兵於鹵城,馬超率部隊前往攻打,久攻不下;梁寬、趙衢則趁馬超出兵之後,緊閉冀城大門,以致於馬超不得入城。一時之間,馬超進退不得,處境十分窘迫,只好前往漢中,投靠張魯。「狼狽不堪」即可能從此處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
駱驛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眾多且前後相連不斷。《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逢侯部眾飢窮,又為鮮卑所擊,無所歸,竄逃入塞者駱驛不絕。」也作「絡繹不紀」、「絡驛不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