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80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附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附屬於諸侯或大國的小國,藉著聽其指揮來得到庇護。《禮記.王制》:「附於諸侯曰附庸。」
2.附屬於某物而存在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
3.勉強附和他人的意見或行動。如:「有錢人家喜歡附庸風雅,訂做一些書櫃,卻放置酒瓶。」
附庸風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裝腔作勢地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如:「他經商致富後,便附庸風雅的大肆搜購古董書畫,企圖能躋身藝文達人。」
附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保護本國的安全,屈服於他國的勢力,任由其指揮的國家,稱為「附庸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須、必要。如:「無庸置疑」。
平常的、普通的。如:「平庸」、「庸才」、「庸俗」、「庸人自擾」。
愚笨、拙劣。如:「庸醫」、「昏庸」。
功勞。如:「酬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傍、依靠。如:「依附」、「歸附」。
相黏不分。如:「附著」、「黏附」。
接近、靠近。如:「附近」、「附在他耳邊低語。」
應和。如:「附和」、「附議」。
增加、連帶的。如:「增附」、「附帶」、「附設」、「附加」、「附件」。
孤芳自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其為「一代辭宗」。由於沈約歷仕三朝,又能仕途順暢,當時部分士人對他頗有看法,認為他缺乏操守,唯靠附庸帝王,隨波逐流而已。但沈約雖位高名重,卻篤信佛法,寡少嗜欲,為官清廉,用度節儉,亦非一般汲汲榮利、追名逐臭之輩。在〈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中,沈約讚美梁鴻、嵇康等人的品行「就像日月一樣的高潔,也像孤高的香花開放在遙遠的山林之中」,並以此自勉。後來沈約因得罪梁武帝,憂懼而死,朝議認為沈約文名盛極,欲諡為文侯,獨梁武帝認為沈約「情懷不盡」,改諡為隱侯,才符合沈約的行誼。〈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的這段文字,似可做為最好的註解。後來「孤芳自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禍起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 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世家,與孟孫、叔孫並稱「三桓」,掌握魯國實權。 (6) 顓臾:魯國境內一附庸國,故城在今山東省蒙陰縣西北。顓,音ㄓㄨㄢ。 (7) 蕭牆:蕭,肅敬。牆,指屏風。古代君臣相見的禮節,到屏風之處而更加肅敬。故以蕭牆比喻內部或至近之地。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法嚴苛,樹敵眾多,孝公卒,遂被車裂而死。 (2) 秦:周朝國名。嬴姓,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以為附庸。嗣後屢經遷徙,至秦襄公始立國。傳至秦孝公時定都咸陽,國勢日益富強,為戰國七雄之一。迨始皇統一中國,乃代周而有天下。 (3) 諱:避開、顧忌。 (4) 私:偏愛、袒護。 (5) 黥劓:音ㄑ|ㄥˊ |ˋ,古代刑罰名。黥,在犯人面、額等處刺字塗墨。劓,將犯人鼻子割去。 (6) 期年:一周年。期,音ㄐ|。 (7) 兵革:指兵器及甲冑等軍械裝備。〔參考資料〕另可參考:《韓非子.內儲說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分崩離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 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世家,與孟孫、叔孫並稱「三桓」,掌握魯國實權。 (6) 顓臾:魯國境內一附庸國,故城在今山東省蒙陰縣西北。顓,音ㄓㄨㄢ。 (7) 蕭牆:蕭,肅敬。牆,指屏風。古代君臣相見的禮節,到屏風之處而更加肅敬。故以蕭牆比喻內部或至近之地。
癡人說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編入《僧史》,又從而解之曰:「其言姓何,亦猶康會本康居國人,便命為康僧會。詳何國在碎葉東北,是碎葉國附庸耳。」此又夢中說夢,可掩卷一笑。 2.語意比喻愚者所說的不合實際之空談。 3.故事內容唐高宗時,有個和尚,修行很高,言談舉止十分奇異。一次,他到長江、淮河一帶雲遊。有人問他:“你姓何?”他回答說:“我姓何。”這人又問:“何國人?”他又回答:“何國人。”和尚死後,李邕為他作碑文,因不懂他所說的話的意思,只好根據他當年的回答寫道:“大師姓何,何國人。”此事被後人當成笑話,認為和尚原來好比“對癡人說夢”,而癡人竟會信以為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