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願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望。如:「經過這一番鍥而不捨的努力,他終於實現了願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志願、心願。如:「願望」、「絕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志向、期望。如:「心願」、「願望」、「志願」、「如願以償」。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艾瑞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 生的怒吼。"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
無伐善無施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與朋友一起享用,壞了也不會感到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誇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呢?」 補充相似文意:為善不欲人知,凡事不爭功諉過 實例我們做善事,應無伐善無施勞,不可到處誇耀。 參考資料http://ctext.org/analects/gong-ye-chang/zh?searchu=%E9%A1%8F%E6%B7%B5%E6%9B%B0%EF%BC%9A%E2%80%9C%E9%A1%98%E7%84%A1%E4%BC%90%E5%96%84%EF%BC%8C%E7%84%A1%E6%96%...
樹欲靜而風不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颳動它的枝葉。語出《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唐.白居易〈柳公綽父子溫贈尚書右僕射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向無顯揚褒贈之事,則何以旌先臣德,慰後嗣心乎?」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七齣:「孔子聽得皋魚哭啼,問其故,皋魚說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也作「樹欲靜而風不寧」、「樹欲息而風不停」。
事與願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實和願望相違背。《文選.嵇康.幽憤詩》:「事與願違,遘茲淹留。」《文選.盧諶.贈劉琨詩》:「事與願違,當忝外役。」
愚公移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算世世代代挖下去,直到把山挖平。他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天神命夸娥氏二子分別把山背走,實現了愚公移山的願望。 4.例句現代的人做事總虎頭蛇尾,沒有決心,應當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做事的態度才能令人讚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願望,想得到滿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經.損卦.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望梅止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覺得渴了,都來了精神,加快了步伐,堅持走到了有水的地方。這故事產生了“望梅止渴”的成語。現在用它比喻願望不能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安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