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8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沉靜無聲、不出聲。如:「默而不語」。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成通?」宋.王禹偁〈黃岡竹樓記〉:「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
2.暗中。如:「潛移默化」。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默思失業途,因念遠戍卒。」
3.憑記憶讀出或寫出。如:「默誦」、「默寫」。
姓。如明代有默思道。
|
潛移默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思想、性格或習慣,受到環境或別人的影響,於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清史稿.卷三八一.陳鑾傳》:「請敕儒臣闡明聖諭廣訓,黜異端之旨,撰為韻言,布之鄉塾,俾士民童年誦習,以收潛移默化之效。」《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須用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也作「潛移暗化」。
|
幽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寂靜無聲。《楚辭.屈原.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唐.柳宗元〈閔生賦〉:「合喙而隱志兮,幽默以待盡。」
2.一種詼諧風趣而充滿機智、意味深長的辭令,可讓聽者發出會心一笑。為英語humour的音譯。如:「適度的幽默可以自娛娛人,增添生活情趣,增進人際關係。」「他巧用幽默的言談,輕鬆化解了讓人難堪的局面。」
|
緘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閉口不說。《舊唐書.卷七二.李百藥傳》:「以為朋黨,沉屈者未申,而在位者已損,所以人思苟免,競為緘默。」《宋史.卷三二一.鄭俠傳》:「御史緘默不言,而君上書不已,是言責在監門而臺中無人也。」
|
沉默寡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情沉靜,很少說話。《舊唐書.卷一二一.梁崇義傳》:「沉默寡言,眾悅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六回:「我見你向來都是沉默寡言的,難得今天這樣,你只常常如此便好。」
|
默默無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凡、沒有名氣。《黃繡球》第二五回:「這女學堂全是黃夫人同他一個換帖姊妹叫做畢去柔的兩人創立,……絲毫沒有學堂的習氣,所以開了將近年把,好像還默默無聞。」也作「沒沒無聞」。
|
沉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說話、不出聲。唐.王定保《唐摭言.卷七.升沉後進》:「二公沉默良久,曰:『可於客戶坊稅一廟院。』」
2.深沉閒靜。《宋史.卷二八二.王旦傳》:「旦幼沉默,好學有文。」《紅樓夢》第三回:「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
默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沉靜不說話。《楚辭.屈原.卜居》:「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2.不得意的樣子。《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
3.暗地裡。《紅樓夢》第五六回:「(寶玉)心中悶悶,回至房中榻上,默默盤算,不覺就忽忽的睡去。」
|
沉默是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持沉默是最可貴的。如:「人與人相處,有時沉默是金,說話是銀。」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