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2.91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十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泛指各處、各界。南朝陳.徐陵〈梁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菩薩之化,行于十方;仁壽之功,沾于萬國。」《儒林外史》第二回:「這庵是十方的香火,只得一個和尚住。集上人家凡有公事,就在這庵裡來同議。」
十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經稱八方上下為十方。出家人在各處化緣及靠信徒布施維生,稱為「吃十方」。《石點頭.卷三.王本立天涯求父》:「只說做和尚的吃十方,看這人倒是要吃廿四方的,莫要理他。」也作「吃八方」。
十方地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廟宇。因廟宇為各處信徒捐錢建造而成的,故稱為「十方地面」。《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這十方地面不留,教奴家更投何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如:「正方」、「長方」。
方形的。如:「方糖」、「方桌」、「方塊酥」、「魔術方塊」、「天圓地方」。
整齊。如:「格局方正」、「字體方正」。
端正、正直。如:「方正不阿」、「品行方正」。
位置。如:「方向」、「地方」、「東方」、「四方」、「四面八方」。
一邊或一面。如:「方面」、「對方」、「雙方」。
某一區域的。如:「方志」、「方言」、「方音」。
辦法、法子。如:「方法」、「方略」、「方式」、「千方百計」、「教導有方」。
配藥的單子。如:「祕方」、「偏方」、「處方」、「藥方」。
剛、才。如:「方才」、「書到用時方恨少」。
當、正在。如:「方今」、「方興未艾」、「來日方長」。
數學上指一個數自乘若干次的積。如:「平方」、「立方」、「乘方」、「次方」。
量詞。用於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如:「三方圖章」、「一方手帕」、「硯臺一方」。
部首。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十位。大寫作「拾」,阿拉伯數字作「1」。
數目是十的。如:「十人」、「十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滿足、達到極點。如:「十足」、「十分」、「十全十美」。
信手拈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見,還有麼?」良久,曰「果然。」上堂,拈起拄杖曰:「昔日德山、臨濟1>,信手2>拈3>來,便能坐斷十方4>,壁立千仞5>。直得冰河焰起,枯木花芳。諸人若也善能橫擔豎夯,遍問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擊禪床一下。 〔注解〕 (1) 德山臨濟:指德山宣鑒禪師及臨濟義玄禪師。 (2) 信手:隨手。 (3) 拈:拈提。即禪師法,舉古例來開示的意思。 (4) 十方:佛教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泛指各處、各界。 (5) 壁立千仞:形容岩壁矗立之勢極高。仞,音ㄖㄣˋ,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見「壁立千仞」。 ◎2《五燈會元.卷一四.天寧齊璉禪師》長安天寧...
心花怒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花怒放」這句成語以花朵比喻心情,用「怒放」來形容心情極其高興、快活。如果究其來源,可能是出自於佛經。「心花」一詞本作「心華」,「華」同「花」,以花喻本心之純淨。如《圓覺經》:「心華發明,照十方剎。」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起惡念,就能真正覺悟,心花豁然開朗,發放光明,照亮整個世界。這裡的「心華發明」,含有「豁然覺悟本性」的意思。後人引用也作「心花怒發」或「心花怒開」。心花能夠怒放、怒發、怒開,當然是本心豁然大悟的結果,此時心情自然是極其快活、開朗,所以後人多以「心花怒放」形容心情極其快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僧尼禮佛的小寺廟。如:「尼姑庵」。《儒林外史》第二回:「這庵是十方的香火,只得一個和尚住。」
心悅誠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美德來推行仁政,這叫做「王」;要完成王業,不必等到國家強大。因為施行王道,以德服人,所以商湯只有七十方的土地,文王只有一百方里的地,就成功了。用武力來征服人,被征服的人不是從心裡服從,只是因為力量不足;用道德仁義使人服從,那些歸順的人是內心裡感到喜悅而且誠意歸服,就像孔子的眾多學生信服孔子那樣。後來「心悅誠服」這句成語,就孟子話中「中心悅而誠服也」演變而出,用來指誠心誠意地歸服。
想入非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1>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注解〕 (1) 識性:佛教中指起認知作用的本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