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7.34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淳樸厚道的風俗習慣。後稱守正不阿的人為「古道」。宋.文天祥〈正氣歌〉:「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2.古代學術、政治等的道理、方法。如:「他遍讀古書,並鑽研古道。」
3.古舊的道路。《三國演義》第九九回:「汝二人先引一千兵去守陳倉古道,以當魏兵。」
古道熱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待人仁厚、熱心。《中國現在記》第一一回:「況且老哥這樣古道熱腸的人,自然是投無不利。」
熱腸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古道熱腸」。見「古道熱腸」條。01.《糊塗世界》卷一:「老哥熱腸古道,我們是一向欽佩的。他這椿事只要老哥高抬貴手,他就過去了。」
阿朗壹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條日治以前南部平埔族移民臺東的天然古道,舊稱為「卑南道」。其位於屏東、臺東交界的海岸線上,至今尚無公路通行。這條古道可從滿州起程,也可由車城循四重溪谷上溯,最後在旭海部落交會,由此沿東南海岸線北上,陸續經過達仁、大武、太麻里,抵達臺東卑南。因為大武於清代舊稱為「阿朗壹」,所以這條路又稱為「阿朗壹古道」。
八通關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總兵吳光亮率領粵軍三營,開闢橫貫臺灣中央山脈的北、中、南三路。西自南投竹山、社寮分別開鑿,二路線至新寮合而為一,東經鳳凰山麓,由和社、東埔進入八通關,抵大水窟後,翻越中央山脈脊嶺,循樂樂溪北岸東下,至花蓮玉里,全程約一百五十三公里,路寬約二公尺。同年十二月完工。由於八通關古道深具臺灣開發的歷史意義,內政部於是在民國七十六年四月十七日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清人文獻中稱為「中路」。
草嶺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臺灣東北部的歷史古道。開闢於清嘉慶年間。由臺北盆地溯基隆河而上,翻越三貂嶺與草嶺而進入宜蘭。即橫亙於今新北市貢寮區至宜蘭大里的丘陵地帶。是清朝先民入臺的移民路線之一。古稱「淡蘭古道」。全長約十公里。途中金字碑、虎字碑、雄鎮蠻煙刻石都是有名的古蹟。
鳴鳳山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條位於苗栗頭屋鄉境內的前清時代古道。這條從清朝就已存在的山徑,是先民往返於現今的頭屋鄉與獅潭鄉的重要道路。可由苗栗或獅潭方向循苗二十二號鄉道前往鳴鳳山古道古道西邊入口,位於苗二十二號鄉道頂點的鳴鳳山雲洞宮左側。
糕仔崁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阿里山區的古道。約有二百年歷史。在阿里山鐵公路未開闢前,係奮起湖往瑞里、嘉義的唯一交通要道。現存古道中有「悶柴窯」、「天造大帝」日本神社、「愛玉發源地」等遺址。
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長而德高望重的人。《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這是一位古道人,他家離城都二十里住。」
魚路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臺灣北部陽明山公園區中的古道。清光緒年間已由士林修築至金包里(即今之新北市金山),是當時金包里漁民運送魚貨至士林、大稻埕、大龍峒等市集的道路。故稱為「魚仔路」。現今古道部分遺蹟仍存,由陽明山擎天崗進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