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9.32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報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復仇恨,以行動反擊仇人。《文選.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埋怨,心中有所不平。《西遊記》第二○回:「這個戀家鬼!你離了家幾日,就生報怨。」
以德報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北史.卷七○.韓襃傳》:「所獲賊眾,不足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請一切放還,以德報怨。」
以直報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公正的態度對待仇人。《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漢書.卷七○.傅介子傳》:「平樂監傅介子持節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之北闕,以直報怨,不煩師眾。」
報怨以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以德報怨」。見「以德報怨」條。01.《老子》第六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報怨"> 
德以報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恩德回報仇恨,不計前過,反給予好處。《三國志.卷四九.吳書.劉繇傳》:「知敦以厲薄,德以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酬答、回應。如:「報答」、「報酬」、「善有善報」、「知恩圖報」、「以德報怨」、「投桃報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仇恨。如:「結怨」、「宿怨」、「以德報怨」、「恩怨分明」。《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恩澤、恩惠。《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孟子.公孫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不共戴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輕諾寡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子.第六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1>之,故終無難。 〔注解〕 (1) 難:以之為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