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7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2.比喻輕而易舉。《漢書.卷六七.梅福傳》:「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文選.干寶.晉紀總論》:「自上逆下,非鄰國之勢也,然而成敗異效,擾天下如驅羊,舉二都如拾遺。」
3.採補缺漏遺佚。《南齊書.卷九.禮志上》:「吳則太史令丁孚拾遺漢事,蜀則孟光、許慈草建眾典。」
4.匡正別人過失或缺點。《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師友之名,無拾遺之實。」
5.職官名。唐代諫官,武則天時始置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以救補人主言行的缺失。見《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人看見道路上的失物而不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老殘遊記》第三回:「因為他辦強盜辦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遺的景象。」也作「道不拾遺」、「路無拾遺」。
道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資治通鑑.卷二.周紀二.顯王十四年》:「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也作「路不拾遺」、「路無拾遺」。
拾遺補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彌補疏漏、匡正過失。《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清史稿.卷四二一.李菡傳》:「夫獻可替否,宰相之責也;拾遺補闕,諫官之職也。」
補缺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補正缺失,彌補遺漏。《後漢書.卷二六.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伏湛》:「柱石之臣,宜居輔弼,出入禁門,補缺拾遺。」
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唐置,職司規諫君王,屬門下省。
路無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社會風氣良好。參見「道不拾遺」條。《孔子家語.卷一.相魯》:「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明.徐元《八義記.鉏麑觸槐》:「今夕拜告神祇,願滿朝文武,各依官職,讒言不入,運民路無拾遺。」也作「道不拾遺」、「路不拾遺」。
塗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路不拾遺」。見「路不拾遺」條。01.《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拾遺"> 
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舊題晉王嘉撰,梁蕭綺錄,蓋即綺託名偽撰者,十卷,所記自太古至石虎時,事跡荒誕而辭采富腴。
拾遺舉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糾舉過錯、匡正缺失。《漢書.卷四五.蒯通傳》:「先生之於曹相國,拾遺舉過,顯賢進能,齊國莫若先生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