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1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歌仔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於閩、臺地區。明末閩南的錦歌、採茶曲、車鼓弄等民間藝術傳入臺灣後,吸收本地的民歌、說唱,並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為獨立戲種。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稱為「落地掃」。主要曲調為七字調、大調、哭調、雜念調等。伴奏樂器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臺灣笛為主,伴以鑼鼓等打擊樂器。今日在大陸閩南龍溪、薌江一帶,流行的歌仔戲,是由臺灣傳過去的。
廣播歌仔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四十年代初期利用廣播電臺播放的歌仔戲。因少了聽覺的欣賞,以強調唱腔與曲調為特色。此時期的歌仔戲吸收方言歌謠與國語流行歌曲,豐富了唱腔的內涵。
電視歌仔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在電視臺的攝影棚內製作,專為電視臺播映的歌仔戲。它為配合電視作業,改變傳統野臺演出的形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言中的語助詞。如:「囝仔」、「阿飛仔」、「歌仔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以言語、表情或歌舞等傳達意念的表演。如:「演戲」、「唱戲」、「京戲」、「猴戲」、「布袋戲」、「歌仔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詞的曲子。如:「歌曲」、「歌詞」、「歌謠」、「兒歌」、「流行歌」。
唱。如:「歌唱」、「高歌一曲」。
頌揚。如:「歌頌」、「歌功頌德」。
歌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謠、小調。
黃春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究所」的駐校作家,於2002年受邀為政大駐校藝術家,於2003年投入本土戲曲的推動,陸續編導兒童劇及歌仔戲,擔任宜蘭縣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陸續多齣兒童劇及編導歌仔戲「杜子春」及「愛吃糖的皇帝」,展現其對歌仔戲改革的具體實踐。目前將將時間和精力投注在自己創辦的《九彎十八拐》文學雙月刊以及黃大魚兒童劇團中,文學家季季說黃春明是台灣「最忙碌的老人」。 文學觀點黃春明說:「寫好小說不...
施叔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醜怪的美。淡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施叔青出國留學,獲得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系碩士後回台灣在大學教書,從事歌仔戲和京劇研究,同時也創作小說。1977年她赴香港擔任香藝術中心亞洲節目部策劃主任,當時台灣經濟還處於正要起飛的階段,物質條件並不好,而香港當時已經發展到巔峰狀態,五光十色,一切都非常進步,也同時是大陸走向改革開放,和外界連繫的窗口。在這個和台灣不同的社會裡,施叔青寫出了著名的作品─「他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三部小說所組成的「香港三部曲」,在這個系列中,施叔青深刻的寫出香港的歷史和處境,在海峽兩岸引起熱...
陳三五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陳三五娘故事內容在敘述陳三(泉州人)五娘(潮州人)愛情故事曲折之過程。之後荔鏡記也傳于台灣,並有歌仔戲的戲碼演出,逕稱為《陳三五娘》,為歌仔戲傳統四大齣之ㄧ,廣受台灣人民的喜愛。因荔鏡記的自由愛情故事與中國傳統父母作主的媒妁之言婚姻有所衝突,所以此劇在明清兩代一再被官府禁演,不過還是廣受大閩南地區的群眾歡迎。而閩南地區有俗諺謂「嫁豬嫁狗,不如"共"(與)陳三走」(女孩子嫁來嫁去的,倒不如嫁給陳三這類人)。後來故事叫做荔鏡記是中國明代傳奇作品,出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