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6.89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浪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放肆、怠慢、不積極。宋.蘇軾〈與孟震同遊常州僧舍〉詩三首之一:「年來轉覺此生浮,又作三吳浪漫遊。」
2.富有詩意,充滿感性氣氛的。如:「浪漫的詩人」、「浪漫的夜晚」。也作「羅曼蒂克」。
浪漫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期,發生於歐洲的一股反對權威、傳統、古典的文藝思潮。著重主觀性、自我情感及想像。反對刻板、不注重文藝內涵的格律形式。偏重自由發展,展現個人風采。因此創造出的作品充滿了熱情、富於變化的風格。
浪漫主義(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藝文流派名。音樂方面的「浪漫主義音樂」通常是指十九世紀早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西洋古典音樂。浪漫(Romantic)一詞源自法文Roman,是中世紀時一種長篇敘事散文或詩,它是小說的前身。這種長篇散文的文學形式並不和古典文學相抗衡,它只是把個人的創作幻想和特色拿來自由運用,並用以開放古典文學的傳統界限。德國的浪漫主義起於十八世紀晚期,它是為了反抗逐漸衰退的古典傳統,當時一群極端的藝術家認為藝術作品以強調藝術家個人內在創作慾望為主,不是重複或模仿已經逐漸枯乾的古典藝術,並主張藝術的創作應盡量突破傳統的主題和界線。浪漫派的音樂極強調作曲家的個人風格,樂曲形式可以隨作曲家的意願,從極長大的樂曲到小品都能...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浪漫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因反抗自然主義而起的文學潮流。興起於近代歐州,重情緒、尚理想,與浪漫主義相似。但浪漫主義為盲目的熱情所驅,為空虛的想像所支配,而脫離現實;新浪漫主義則因受到科學精神的洗禮、物質生活的壓榨,故由懷疑思想出發,企圖透入現實的最深處。易卜生、梅特涅、法郎士為此派的代表人物。也稱為「新傳奇主義」。
浪漫主義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浪漫主義為西方十八至十九世紀中期的一種思想與態度。具體而言,浪漫主義呈現在文學、藝術、建築、史學諸領域。浪漫主義學者多具反對規律、秩序、平衡、理性、理想的特質。就歷史的發展來說,浪漫主義者是反對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和唯物主義。浪漫主義者深信個人的價值重要;強調個人所具有的主觀性;對於人的非理性因素,並不輕視其重要性。他們以為由於十八世紀過度重視理性的結果,因而對人的想像能力、自然本性、感覺作用以及超越能力忽視。浪漫主義者對於自然美的深邃意義喜愛不已;對於情緒勝過理性則深信不疑;對於感覺強過心智亦欣然接受。
  浪漫主義與理性主義相對應,其教育主張強調感性的重要性,與理性主義偏重理性...
浪漫樂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十九世紀的樂風,特點是不論在作曲或演奏上,都以展現個性、自我、無拘無束的情感為主。此樂派往往從詩歌、童話和民間故事中擷取靈感。民族曲風強烈,而非專為貴族演奏的樂曲。
教育的浪漫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浪漫主義,是指十八世紀西方社會文化在哲學的理性形式主義、宗教的形式主義及科學的主導下,所產生的一種不滿與對抗。鑑於過分強調理性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如冷漠、僵化、人生乏味,因而思想家們開始重視人的情感、人的良知及人的作為。十八世紀著名的思想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便是當時浪漫主義的一位代表人物。至於浪漫主義在教育方面的影響,約有:(1)教育理論與實施重視個人的行動而非認知或知識,強調的是經驗而非理性;(2)教學活動中,重視兒童內在的心理需要;以為先讓兒童有所期許,然後教育方法才能謀求配合;(3)兒童內在的興趣、需求、期望,遠比來自於外在的...
浪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無固定形式的抒情小曲(器樂曲)或歌曲。流行於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中期,曲調較為細緻,情感亦較豐富。如貝多芬的〈F大調浪漫曲〉、〈G大調浪漫曲〉。
浪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洋美術、音樂與文藝上的一派。興起於十八世紀末,其特色為重個性、任主觀、富想像、多色彩,主張自由創造,不為傳統所囿,不受現實所拘,為十八世紀古典主義的反動思潮,影響文藝、哲學、建築等至鉅。著名的人物有莎士比亞、拜倫、雪萊、盧梭、蕭邦、舒曼等。
浪漫主義藝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