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20.62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的論主張,存在於自然界的所有東西都具有他們個別存在的目的,他們自身的價值,不是在別的,正是在於他們的活動或運行與實現這個目的不謀而合。某些受目的論影響的生態學家認為,自然生態系統具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維持本身所具有良好而和諧的秩序,不僅如此,其中所有的構成物種與個體都具有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整個系統的秩序做出貢獻,因而都具有他們自身的價值,完全不依賴於人類是否能夠利用他們維生或創造文明。他們甚至認為,以人為的方式去干擾或騷動自然的生態系統是不應該的。由於實證科學的發達,目的論逐漸受到質疑,「目的」不再是我們解釋自然(或自然界的任何物種與個體)為什麼存在所必須訴諸的項目,因此將一套...
  「目的論」一詞包括三個不同的概念:一是神學中的目的論論證(Teleological Argument):二是科學中的目的論解釋(Teleological Explanation);三是倫理學中的目的論倫理學(Teleological Ethics)。
1.神學中的目的論論證試圖證明上帝存在,又稱為設計的論證(argument from or to design);其主要論點為:在這個宇宙中,萬事萬物搭配得如此巧妙協調,人者如星球之運行,小者如手與眼的關係,這協調的整體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出自一個設計者,這個設計者就是上帝。目的論的論證、存有論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
生活預備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預備的教育目的論是將教育的目的確立在完滿生活(Complete living)的預備上;係由英國學者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所提出。斯賓塞在〔什麼知識最有價值〕(What Knowledge is of the Most Worth?)一文中,提出了完滿生活的預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由於斯賓塞有生物學及社會學的豐富知識,使他清晰地了解到,個人生活的預備,有賴於教育的協助。斯賓塞以為完滿生活的實現,需要科學的知識,以幫助個人解決其自我生存的各種問題,如:個人處在現代社會,需要科學知識,以便適應職業活動所需;生育子女,不管是養育、教導,都需要科學知識...
宗教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教的教育目的論,緣於宗教為人類追求信仰生活的一種活動,任何宗教或教派均會對其教義、信仰、論說或教會儀式,作一教導,令信徒有所知悉,有所奉行。其次,任何宗教或教派,多會就其宗教著作、戒律、行為模式,作教學或傳授,使信徒對該宗教有所認知、鼓舞或對信徒的道德、品行有所增益。世界各地宗教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發展情形不盡相同,因而宗教對各個社會的教育影響,亦各自有異。不過,從教育歷史發展的見地來論,宗教對教育的目的、課程、教學方法,甚至教育哲學等,都曾經發生過某種程度的影響。以西方基督教為例,教育活動受宗教影響,至深且鉅。基督教的教育目的,重在培育具有信、望、愛德性的基督徒。經由宗教教育的陶冶,使信...
目的論-因果分析的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的論-因果分析的科學」一辭為當代德國教育學者布瑞欽卡(W. Brezinka)用以指稱教育學的名詞。布瑞欽卡受邏輯經驗論(logical Empiricism)的影響,以為教育學是一門經驗的、理性的社會科學或實在科學(Realwissen-schaft)。教育學方法論的基礎是建立於邏輯經驗論中的可檢證性原則,其目的則在於對教育實際獲得一種法則性的認識。布瑞欽卡並將自然科學中的目的-方法-模式(Zweck-Mitell-Formal)援用於對教育過程的解釋,以為目的-方法-模式這種思想範式使人易於計畫教育行動,也使教育行動易為人所理解。這種模式雖不全然與因果關係的模型完全相同,但也是因果...
個人發展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個人發展為教育的目的,泰半是自然主義教育學者的看法。他們所提出的教育理論,包括:兒童需要全面的發展,無論心智、身體、道德、社會經驗或情感等,不能有任何一方面的偏廢。每一個體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成人應該尊重兒童的個性,如此兒童才能得到適宜的發展。每個兒童都天賦地具備了可以發展的潛力,教育必須以此為基礎,盡量引出其自然的稟賦,而不要阻止其自然稟賦的發展。兒童是成長中的幼苗,需要教師細心的栽培與灌溉,因此教師對兒童施予愛是需要的。更為重要的是,對兒童各方面的需要加以了解。至於使兒童個體順利發展的可行辦法則為:兒童感官的應用乃是一切教學的基礎,捨棄對兒童感官的應用,則一切的教學都將無法進行。語文...
幸福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幸福的教育目的論者,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獲致幸福。一般討論教育目的的主張,不外認定教育的目的是:個人獲致完美的發展、尋找真理及知識、尋求個體各方面均衡的發展、個人生活的預備、公共事務的參與、永恆生活的準備、學生品德的發展、個人心能的鍛鍊、學生內在心能的開展、個人生計的維持、社會服務的參與、社會文化的傳遞與創新、自然的控制與利用、各類學識的充實、雄辯能力的養成、社會領導人才的培植、公民的培養、完人的形成、職業能力的發展及幸福的獲致等。在西方教育史中,主張以幸福的獲致為教育的目的者,計有巴斯道(Johann Bernard Basedow, 1723~1790)、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
德性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性教育目的論盛行於古希臘的時期,並一直在西方的教育史上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古希臘詭辯學者的眼光中,德性是與行動結合在一起的;只有做出德性的行為,德性才能發展,德性不是理性或智慧運用下的結果。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則強調德性的獲致,不僅是要行其善,更要知其善後才能行其善,否則不知善,如何去行其善呢?因而他提出「知識即德性」(Knowledge is virtue)的說法。希臘時期人們是以智慧、節制、勇敢、堅忍為一位善良人所應該具備的美德;除此以外,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尚重視正義的德性。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
〔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目的論〕為英國新唯實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於一九一六年就任英國數學學會負責人的就職演說文。這篇演說後來輯入以「教育目的論」為書名的論文集,書中收集了懷德海從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八年期間的教育論文共十篇,其各篇名稱為:(1)教育目的;(2)教育的韻律;(3)自由與陶冶的韻律要求;(4)技術教育與科學及文學的關係;(5)古典語文在教育中的地位;(6)數學課程;(7)大學及其功能;(8)思想的組織;(9)一些科學觀念的剖析;(10)空間、時間及相對性。這本論文集主要是探討智育方面的問題。其中以〔教育目的〕及〔教育的韻律〕...
辯才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辯才的教育目的論盛行於西方古希臘羅馬時代。在西方教育傳統上,希臘時期就重視演講的教學,視演講技巧的流暢與雄辯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詭辯學派的學者以傳授辯論才能決勝為法庭判例為榮。艾蘇格拉底(Isocrates, 436~338 B.C.)則以文法、修辭、演說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旨在培養社會實用的辯論人才。至羅馬時期,由於羅馬人重視法律,強調法律人才的培養,因此不論是議會、法庭及一般事務之處理,亟需了解文法、修辭法律及演講術的實用人才,俾從事公共行政的事務。羅馬教育家西塞祿(Cicero)就以培養演講士為其教育的目的;他認為一位優良的演講士,必須了解文法、修辭、邏輯、幾何、天文、音樂、物理、歷史、...
完美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美的教育目的論在希臘時期即已流行。古希臘時期的教育目的,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為公民的培育,二為文化人的養成,三為個人完美的獲致。此處所謂的完美,主要的是指身體與靈魂二個層面的完美。著名的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認為教育內涵中,包括了肉體與靈魂二方面完美的獲致。教育中完美的理想,在希臘時期受到教育家們的重視,例如體操學校的教育,即在強調身體方面的完美,而完美則顯現在身體動作的優美、姿態的優雅、體力的強健、身體運動的敏捷等方面。至於靈魂的完美,則顯示在智慧的表現、知識的淵博、學識的確實以及心智能力的優越上。另外道德心的充實,亦呈靈魂完美的所在。傳統教育上注重完美的教育目的,沒有任何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