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42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納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納粹黨的簡稱。參見「納粹黨」條。
納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特勒(Adolf Hitler)領導的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的別稱。成立於西元一九二〇年,前身為德國工人黨(German Workers' Party,西元1919~1920),一九三三年獲得政權,以極權方式統治德國,一九四五年戰敗後遭解散禁止。納粹黨的政策以領土擴張為宗旨,以日耳曼優秀種族最終統治各劣等民族為目標。政治上採法西斯獨裁專制統治,施行軍國主義與種族主義。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國家社會主義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參見「納粹主義」、「希特勒」條。
納粹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名德國國家社會主義,是二十世紀初希特勒所主導的德國納粹黨與其他極右翼組織的實踐意識形態,是法西斯主義、科學種族主義與反猶太主義的整合。納粹主義興起於一次大戰後德國國家主義運動與反共產主義的脈絡,主張德國的亞利安人為社會演化的最高等種族,為保持種族純化,將「不純的」猶太人與「低下的」同性戀和障礙人士加以驅除,剝奪其私人財產,並以人體實驗、集中營與毒氣室等極度非人道的方式監禁,最終導致大屠殺(Holocaust)。
納粹主義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九一九年時,德國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所組織的國家社會主義黨(National Socialist Party,簡稱國社黨),尚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政黨;國社黨成立的動機是反對〔凡爾賽和約〕及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一九二○年,國社黨宣示了教育上的一些基本主張:(1)公立學校必須積極擴張,以增加受教育的人數;(2)教育目標應該趨向於實用生活所需的知識及技能,同時教導兒童認清個人對國家的責任,並接受國家的權威領導;(3)教育實施上,國家必須增進國民的健康及體育訓練;(4)資質優異的兒童得由政府提供免費的教育。國社黨所推廣的思想,基本上是...
納粹教育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納粹教育制度,是指德國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簡稱國社黨或納粹黨,Nazi)主政期間,所施行的教育制度。(參見「國家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純美無雜質的。如:「純粹」、「精粹」。
事物的精華。如:「國粹」、「選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收。如:「出納」、「交納」。
接受。如:「採納」、「接納」、「笑納」。
交付。如:「納稅」、「納糧」。
享受。如:「納福」、「納涼」。
懷疑。如:「納悶」。
驚異。如:「納罕」。
縫補。如:「納鞋底」。
令人髮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莊子.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形容使人憤慨到了極點,頭髮都豎了起來。如:「納粹的殘酷惡行令人髮指。」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aresfield Gardens,今弗洛伊德博物館。當他離開德國時,弗洛伊德被要求簽署一份他曾被納粹尊敬對待的聲明。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特別在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他是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和喜劇演員、政治家、作家克萊門特·佛洛伊德的祖父,同時也是旅行家艾瑪·弗洛伊德和時裝設計師貝拉·佛洛伊德以及傳媒巨頭馬修·佛洛伊德的曾祖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是公共關系與宣傳學先驅者愛德華·伯尼斯的親舅舅。伯尼斯的母親,安娜·弗洛伊德·伯尼斯是西格蒙德的妹妹。伯尼斯的父親,伊裡·伯尼斯是西格蒙德...
法治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律而為,強調法律是完美的,人民無論如何都須要遵守法律,強調惡法亦法。而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德國納粹的經驗來看,國家在社會中仍然有可能戕害人民,以國家強制力對人民施以失當的做法,因而開始思考實質的法律意義,強調惡法非法。(註2) 參考書目註1: 許育典,《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台北:元照。註2: 許育典,《憲法》,台北:元照。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result.jsp?st=all&keyword=...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