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5.34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人對藝術品的欣賞與創作能力及藝術品本身組織法則與內容,更進一步探討藝術品間關係的一種學問。
美學教育;美的欣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學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又稱為美感教育或美育,是把美學的原理或理論應用於教育,透過美的形式活動,啟發其美感經驗,培養對美的感知和品味,以達成陶治心性、啟迪創造思考的教育目的。  美學的英文字是aesthetics,源自希臘文aisthetikôs,意指人依賴感覺、感情和直覺去感受事物。美學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A. G. Baumgarten 在1750年提出,他指出:「美學,即自由藝術的理論、較低的認知層次、美之思維的藝術,類似於理性思維的藝術,是感官認知的科學(the science of sensual cognition)。」發展至今,美學的內涵更為豐富...
Collins, John W., & O’Brien, Nancy P. (2003). The Greenwood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English, Leona M. (2005).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Houndsmill, Basingstoke, Hampshire : Palgrave Macmillan.
游勝惠(2007)。從美學價值觀探究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應具備之美感認知--...
後現代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都被異化了,歷史失去了方向和意義,社會體系不可改變。後現代主義作家不願意對重大的社會、政治、道德、美學等問題進行嚴肅認真的思考,他們不僅無視對這些問題的關切,甚至無視這些問題本身。他們不再試圖給世界以意義。(3)後現代主義文學崇尚所謂「零度寫作」,反對現代主義關於深度的「神話」,拒斥孤獨感、焦灼感之類的深沉意識,將其平面化。在後現代文學中,寫作消失了內容,而轉向「寫作」自身。作家僅僅把話語、語言結構當作自己為所欲為的領地,寫作成為一種純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後現代主義作家往往蓄意讓作品中各種成分互相分解、顛覆,讓作品無...
移情說(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移情說是美學中重要的美感經驗學說。「移情」一詞源於德文Einfühlung和英文Empathy,也就是觀賞一形象時,將內心感情和想像投射於形象,例如見到花朵上的露珠,將「國破山河在」的悲痛投射於花的形象,使成為「感時花濺淚」。
  移情說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李蒲斯(Theodor Lipps, 1851~1914),他在〔移情、內模仿與身體感覺〕(Einfühlung, innere Nachahmung und Organempfindungen)的論文中,深入分析「移情」的概念。
  李蒲斯分析移情,首先追溯美感經驗的根源,究竟是來自客觀對象,或是來自主觀...
完形心理學的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形心理學的美學就是使用「格式塔」(Gestalt)的基本概念,作為音樂和其他種類藝術的解釋原則。
  早在一八九○年,奧國心理學家埃倫費斯(Christian von Ehrenfels, 1859~1932)就發表〔論格式塔性質〕(Über Gestaltqualitäten)一文,認為音樂並非各個單一音符的總合,而是許多音符相互關聯所構成的整體,這超越個別元素的整體,便稱之為「格式塔性質」。這篇文章是完形心理學的美學起源。
  一九一○年起魏泰默爾(Max B. Wertheimer, 1880~1943)、柯勒(Wolfgang Köhler, 1887~196...
表現論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現論美學」就是主張藝術是感情表現的美學思想;此派美學思想根源於克羅齊(B. Croce, 1866~1952)的唯心主義美學,卻盛行於英國,代表人物有柯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和萊德(L.A. Reid)。
  柯林伍德在一九三八年出版〔藝術原理〕(The Principles of Art)一書,主張藝術即是一種富於想像力的表現。因為美並非物理的事實,而是人的主動性精神創造,是內心想像和直覺的結果。至於藝術的表現在藝術家內心產生豐富的精神活動時便已完成,並不需要技巧。由此推論,藝術並非技術,而是藝術家內在感情的自我表現...
直覺說(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西方美學中提出直覺觀念的有法國生命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義大利精神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和愛爾蘭小說家卡萊(Joyce Cary, 1888~1957),而其中又以克羅齊的直覺說體系最為完整。
  在克羅齊的學說中,他根據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傳統,將人類精神活動區分為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包括直覺與理智的認識兩類,直覺的認識需要敏銳的感受力,以掌握事物的特殊性,代表性的學問是美學;理智的認識需要分析和抽象思考力,以明瞭事物的普遍性,代表性的學問是邏輯學。而在上述人類精神...
觀念分析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念分析美學」就是運用語意分析的方法來探討美學問題的思想;代表的人物和著作是維根史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哲學探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和懷茲(Morris Weitz)的〔藝術哲學〕(Philosophy of the Arts)。觀念分析美學基本上並非一套有系統的美學理論,而是以語意分析的技術,討論「藝術」和「美」的定義問題。
  懷茲的〔藝術哲學〕旨在否定藝術品有共通不變的本質,他引用維根斯坦在〔哲學探究〕一書中所提出的兩個概念來加以說明。
  1. 不同的藝術品之間並沒有共通的本質,只有「家族的相...
精神分析的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神分析的美學是以潛意識的升華作用來解釋藝術創造的原因。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山始祖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一九三○年所發表的〔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一書中主張:人類在文明生活中有許多的痛苦、失望、挫折、煎熬。藝術家不同於凡人,在於他可以藉著幻想來放縱情欲,將受現實壓抑的原始本能衝動,昇華成為社會所容許的藝術創造活動。藝術家通常都有明顯的內向性格,如果他不能將內心的不滿轉移成為藝術創作,他就會變成精神病患。因此佛洛依德說:詩人也是一個白日夢者。
  佛洛依德有關美學的論文包括:〔詩人與白...
現象學的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象學的美學是以現象學方法來探索美感經驗的一門學問,代表思想家是法國的杜夫海納(Mikel Dufrenne, 1910~ ),最重要的代表作則是他一九五三年所發表的〔美感經驗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這本書以美感經驗為主要分析的對象,但他論述的程序是先以藝術作品和美感對象為分析的起點,從而強調美感知覺的重要,最後再由美感對象和美感知覺的相互關係,來建立美感經驗的現象學。
  首先就美感對象而言,杜夫海納既不採取實在論者的立場,將美感對象視為脫離認知主體而獨立存在的物質對象:也反對觀念論者的立場,將美感對象視為意識活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