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良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孟子.盡心上》:「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2.知交好友。南朝宋.謝靈運〈遊南亭詩〉:「我志誰與亮?賞心唯良知。」唐.羅隱〈秋日寄狄補闕〉詩:「不為良知在,驅車已出關。」
良知良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賦的善性知能。《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致良知」是王陽明所提出的最重要學說。據陽明弟子錢緒山說:陽明之教有三變,居貴陽時,首倡知行合一之說;自滁陽後,多教學生靜坐,江右以來,才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生言下有悟。陽明並說:教學生靜坐,久了學生漸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的毛病。所以近來只指明致良知的工夫。學生真見得良知本體明澈,是是非非莫非天理,不論有事無事、精察克治,都歸併一路,才是格物致知實際工夫,不落一邊。因為良知原不分動靜,致良知比靜坐工夫較為無弊(見〔王文成公全書‧刻文錄敘說〕)。
  「良知」一詞首見於〔孟子〕。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
良知之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良知之光」,或譯 「是非心」或「道德良知」,指為一種天生的理智品質,使每個人都能直覺到實踐道德理性的普遍而基本的原則。
  斯多噶學派(Stoics)指良知之光為「人的一種維持自我存在的天賦傾向」,即維持人整個精神生命的本性。當人的行為與精神本性相符時,人才能完全維持其精神生命。換言之,人的行為必須依照正理,才算契合精神生命,明顯的,「良知之光」的主要作用就是促使人依據正理而生活,以維持精神生命的完美。
  人藉著這種天生的「良知之光」,才能普遍地認知「為善去惡」的原則。所以良知之光也可以說是「倫理行為的基本原則的天生知識」。「良知」如同良心(Conscie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是一種心理狀態。主要在於認知在這種狀態存在時,當事人可以自覺;但也可能只是一種心理的傾向,並不自覺自己處於某種知的狀態中。
  當「知」是認知狀態時,其內容為何要視知的對象而定。如甲說:「我知道X」時,假如X是有關事實的陳述句,表示甲相當確定X為真,且知道這個陳述句與真實有某種關聯,是可以驗證的。如甲說:「我知道怎麼去做X」時,其認知是一項技能,可能包括若干特定的動作。如甲說:「我知道X這個人」,其認知明顯的是一個人,而其所指的究竟是X的各種狀況、抑或只是一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說明。
  若 「知」只是一種心理傾向,「知」可能不為當事人所知,但卻可立即運用,可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天生的、本能的。如:「良知」、「良能」。
事與願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心違」即「事與願違」。見「事與願違」條。 01.唐.崔祐甫〈祭董大使文〉:「弔隨慶集,事與心違。良知與主,昨是今非。」 02.清.陳維崧〈金菊對芙蓉.語響潭煙〉詞:「相逢暗惹平生恨,西州路,事與心違。」 參考詞語︰力與願違注音︰ㄌ|ˋ ㄩˇ ㄩㄢˋ ㄨㄟˊ漢語拼音︰lì yǔ yuàn wéi釋義︰力不從心之意。見「事與願違」條。 01.宋.王安石〈辭赴闕第三狀〉:「雖欲扶伏奔走闕庭,而力與願違,不能自強。」 參考詞語︰境與心違注音︰ㄐ|ㄥˋ ㄩˇ ㄒ|ㄣ ㄨㄟˊ漢語拼音︰jìng yǔ xīn wéi釋義︰處境和心意相違背。見「事與願違」條。 01.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五.書簡...
哀莫大於心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人最可悲的事莫過於喪失了良知靈魂,變得麻木不仁。《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心安理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問心無愧反義:作賊心虛,問心有愧辨似: 「心安理得」及「問心無愧」都有自認無過,內心坦然的意思。 「心安理得」側重於行為合理;「問心無愧」側重於不失良知,毫無愧疚。 心安理得 問心無愧 辨似例句 ○ ㄨ 錢若不是自己賺來的,花起來總覺得不怎麼~。 ㄨ ○ 以你的貢獻來講,今天接受這個獎勵,大可~。
投射作用(Projec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上也發現病患總是疑心他人欲加害於己,卻是因為患者具有憎恨、仇視他人的念頭,但「恨」是違背超我道德良知監督的,因此將此念頭歸咎於他人,認為「別人先恨他」,那麼他恨別人便是理所當然。「因為他們恨我、想害我,所以我才這麼做」總比「不為什麼,我就是恨他、想害他」來的容易讓自己接受! 參考文獻Hayashi Tatsunori(無日期)。心理防衛機轉。2009年7月4日,取自:http://www.angelfire.com/hi/hayashi/defense_mechanism.html現代人的悲歌---論心理防衛機制(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