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50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譴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責備。《後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然政有不理,猶加譴責。」《五代史平話.漢史.卷上》:「疾忙起來,去見長者,莫帶累咱每喫受譴責。」
譴責小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末小說如《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皆含針砭社會惡習之意,特稱為「譴責小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內該承擔的事。如:「責任」、「職責」、「負責」。
批評過失。如:「斥責」、「責備」、「責問」、「責罵」、「責難」。
要求。如:「責求」、「責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責備。如:「天譴」、「譴責」。漢.王充《論衡.自紀》:「文貴夫順合眾心,不違人意,百人讀之莫譴,千人聞之莫怪。」
敝帚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令誅殺公孫述的妻子兒女,將他的首級傳送回洛陽,並且放縱士兵在城中燒殺虜掠。光武帝聽到這個消息,下詔譴責吳漢。當時吳漢的副將劉禹也對他說:「成都城裡的老弱婦孺數以萬計,一旦放任士兵縱火搶奪,後果將不堪設想,光是聽到就讓人鼻酸。在一般人家裡儘管是殘破不堪的掃帚,也會當作價值千金的寶物來珍惜!何況他們都是我大漢的子民,你怎麼忍心這麼做?古籍中也記載:春秋時人秦西巴,因為不忍心看母鹿傷心,於是偷偷放走主人獵得的小鹿,結果主人知道後很生氣的把他趕走;戰國魏將樂羊攻打中山國時,正好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就殺了他兒子並做成肉羹送給他,為了向魏文侯表示自己的忠心,他吃下肉羹。由這二個故事來看,誰比較仁慈...
枵腹從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枵腹從公」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餓著肚子辦理公務。形容不顧己身,勤於公事。《活地獄》的作者是晚清著名的譴責小說家李伯元,全書共四十三回,描寫封建衙門內的黑暗面。他在〈楔子〉裡即說天下沒有好衙門。朝廷立衙門的本意是替百姓判斷曲直,調處是非。本來做官有做官的俸銀,書差有書差的工食,但是到了後來,做官的俸銀,還不夠給上司節敬,書差的工食,也入了長官的私囊,所以要想他們傾出所有家產以解救國難,餓著肚子辦理公務,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出一個。「枵腹從公」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不顧己身,勤於公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譴責。《左傳.僖公五年》:「夷吾訴之,公使讓之。」晉.杜預.注:「讓,譴讓之。」《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
口誅筆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明.汪廷訥《三祝記》第一四齣:「他捐廉棄恥,向權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也作「筆誅口伐」、「口伐舌擊」。
醉生夢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醉生夢死」是用來形容人的生活目的不夠明確,恍恍惚惚,好像是喝醉或在睡夢中。宋代大儒程頤在〈明道先生行狀〉一文中,譴責當今學者說:「雖才高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而這一切,乃源自於「道之不明」。正道無法彰明,則「邪誕妖異之說」橫行,迷惑人心,掩蔽良能,即使是聰明之士,亦因受異端邪說的蒙蔽,以致於心智無法清明。「醉生夢死」就用來比喻人糊裡糊塗地活著。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亦曾說過:「『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謂發生,亦不知所謂收斂,醉生夢死而已。」(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六.朱子.訓門人四》)朱子認為一般人這樣一日過一日,懵懵懂懂,對一切事物的發生都不知其所以然,此即所謂「醉生夢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責備、譴責。如:「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