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卡農 - 教育百科
ˇ
ˊ
  • 漢語拼音 kǎ nó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ǎ nóng
解釋:
是一種對位模仿的技法。為英語canon的音譯。一個聲部先出現,其他聲部以同樣旋律依序加入,自始自終追逐著,直到最後一小節;也作為樂曲的名稱,如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 bel)的《卡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卡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non (1)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術語。一、希臘古代一種用來測量音調的單弦琴。二、歐洲中世紀的一種撥弦琴,又稱為Psaltery琴。三、羅馬天主教彌撒中,教徒領授聖餐時的奉獻儀式。四、作曲對位法的一種,通常是由一聲部先行開始,然後第二聲部以完全模仿第一聲部的旋律加入。卡農的聲部可以從二聲部增至更多的聲部,每聲部都是完全嚴格模仿,如果因為某些因素,聲部之間略有變化則稱為自由卡農。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六十九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卡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