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53.1304 ms
共 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四夷之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夷之樂」指四方夷人的音樂。〔白虎通義.禮樂篇〕所載:「東夷之樂曰離,南夷之樂曰南,西夷之樂曰味,北夷之樂曰禁。」分述如下:
1.離:「侏離者,萬物微離地而生。」意指朝陽東升,萬物孕育,離地而生長,故東夷之樂為「離」。2.南:「南之為言,任也,任養萬物。」意指南方陽氣盛,可任萬物滋長,而周代文德先至南方,故稱南方之夷樂為「南」。3.味:「味之為言昧也,昧者萬物老衰取晦味之義。」意指西風蕭瑟,陰氣用事,萬物暗昧不顯,故西夷之樂為「味」。4.禁:「禁者,言萬物禁藏。」意指北風陰冷,陰氣盛,萬物受制不易生長,故北夷之樂為「禁」。古代先王作四夷之樂,旨在「德廣及之也」。也就是使中國之德... |
學在四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在四夷」是指春秋後期學術從王宮散播到民間的情況。春秋以前,所有的學術、文化活動都侷限於貴族階層,一切文獻和器物都保存在官府中。王室和諸侯屬下有一些文化官員,像祝、卜、史及各種禮樂官員,負責掌理文獻,並從事學術活動。這些官員都是世襲的,且一直為政府服務,所以學術便一直掌握於王室或貴族手中。至周平王東遷,王室衰微,諸侯又相互兼併,因而王室和諸侯國中的一些文化官員便流落民間,開始把原屬貴族專享的學術和文化資源傳授給平民;另外有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沒落貴族也在傳授學術給平民,於是學術便慢慢散播於民間,〔左傳‧昭公十七年〕所記孔子之言:「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便是指此而言。到了孔子大量招收弟子,遂開...
|
四夷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時,統稱少數民族之樂舞為《四夷樂》;東方少數民族之樂舞簡稱《韎》;南方為《任》;西方為《株離》;北方曰《禁》。《四夷樂》在周朝時,由官職稱為鞮鞻氏者掌管。這些樂舞用於祭祀及宴饗。
《周禮.卷二十四》、《後漢書.西南夷列傳》。
|
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古代東方民族之一。殷商時約分布在現今大陸地區山東、江蘇一帶。後泛稱中原以外的各民族為「夷」。如:「東夷」、「蠻夷」、「夷狄」、「四夷」。
|
緣木求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1>土地,朝秦、楚2>,蒞3>中國而撫四夷4>也。以若5>所為6>,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注解〕
(1) 辟:同「闢」,開拓。
(2) 朝秦、楚:秦和楚為當時之強國,能使之臣服,自能稱霸。朝,音ㄔㄠˊ,使之來朝。
(3) 蒞:音ㄌ|ˋ,光臨、來到。此處有君臨、統治之意。
(4) 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總稱。
(5) 若:如此。
(6) 所為:指興兵結怨之事。為,音ㄨㄟˊ。
|
櫛風沐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天下》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數。禹1>親自操橐耜2>而九雜3>天下之川;腓无胈4>,脛无毛5>,沐甚雨6>,櫛7>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注解〕
(1) 禹:夏代開國的君主,生卒年不詳。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亦稱為「夏后氏」。
(2) 橐耜:橐,音ㄊㄨㄛˊ,盛土的器具。耜,音ㄙˋ,鏟土的器具。
(3) 九雜:指多...
|
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以來。唐.李華〈弔古戰場文〉:「秦漢而還,多事四夷。」
|
當仁不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晉書.卷九七.四夷列傳》:「先王以仁宰世,不任威刑,所以剛柔靡斷,取輕鄰敵。當仁不讓,豈宜拱默者乎!」
|
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開拓。通「闢」。《詩經.大雅.江漢》:「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