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26005 收藏人次:1013011
君主。《書經.洪範》:「惟作福,惟作威,惟玉食。」
1.徵召。《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靈帝末,黨禁解,大將軍何進聞而之。」《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太祖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2.驅除、屏除。如:「邪」。《楚辭.屈原.遠遊》:「風伯為余先驅兮,氛埃而清涼。」漢.王逸.注:「掃除之也。」明.陳繼儒《李公子傳》:「忽有執公子衣者曰:『願人,臣有所言,公子不憶於陵時乎?』」
3.躲開、迴避。通「避」。《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之,所以報也。」《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親,外舉不怨。」
1.法度、刑法。如:「大」。《詩經.大雅.板》:「民之多,無自立。」漢.毛亨.傳:「,法也。」漢.桓寬《鹽鐵論.周秦》:「故立法制,若臨萬仞之壑。」
2.荒遠幽隱的地方。《戰國策.秦策一》:「今夫蜀,西之國,而戎狄之長也。」《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其霸何也?』」
1.開拓。通「闢」。《詩經.大雅.江漢》:「式四方,徹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2.排除、駁斥。通「闢」。如:「除」、「謠」、「邪說」。
3.比喻。通「譬」。《荀子.王霸》:「是過者也,過猶不及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4.捶胸。通「擗」。《詩經.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有摽。」
5.偏頗、偏私。《管子.任法》:「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其所親愛。」
乖僻、偏邪。通「僻」。《莊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異。」《禮記.玉藻》:「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之心,無自入也。」
入裡     
瀏覽人次:61736 收藏人次:6507908
1.一個人作學問要自我鞭策,往精微深處研究。參見「鞭近裡」條。
2.評論他人的文章見解深刻,絲絲入扣。如:「你對這個議題的解釋鞭入裡,令人佩服。」
便     
瀏覽人次:6619 收藏人次:498866
善於迎合他人。《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瀏覽人次:3622 收藏人次:365774
1.退避。《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宋.文天祥〈正氣歌〉:「如此再寒暑,百沴自易。」
2.開墾。《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地未易,不操麻,不出糞。」
    
瀏覽人次:3342 收藏人次:399998
語本《書經.咸有一德》:「伊尹既復政厥,將告歸,乃陳戒德。」失位的君主,重新恢復君位。唐.元稹〈遷廟議〉:「中宗復中興,當為百代不遷之廟。」《大宋宣和遺事.利集》:「蔡脩亦以復之謗伏誅。」
    
瀏覽人次:2662 收藏人次:0
1.驅除邪惡。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七:「學道之士居山,宜養白犬、白雞,可以邪。」
2.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形狀似鹿,尾長,而有兩角。漢人佩帶雕有邪獸的飾物以邪。《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者)兩角〔者〕或為邪。」
偏邪不正。《左傳.昭公十六年》:「邪之人,而皆及執政,是先王無刑罰也。」《國語.周語上》:「國之將亡,其君貪冒、邪、淫佚、荒怠、麤穢、暴虐。」也作「僻邪」。
君三舍     
瀏覽人次:1878 收藏人次:0
三舍,古代以一舍為三十里,三舍則為九十里。君三舍指退兵九十里。語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君三舍。」後比喻遇到實力很強的對手,為避免正面衝突折損太多,乃主動讓步,不與人爭。如:「君才能出眾,為不世之才,吾等俱應君三舍矣。」也作「退避三舍」「退徙三舍」。
人之士     
瀏覽人次:1826 收藏人次:0
遠離壞人的人。指亂世之時,遠離無道君主的人。《論語.微子》:「且而與其從人之士也,豈若從世之士哉?」
    
瀏覽人次:1754 收藏人次:163062
死刑。古代五刑的一種。《禮記.文王世子》:「刑獄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一上刑罰,僧徒熬苦不過,只得從實供招,就押到寺中起贓來為證,問成大,立時處決。」
支佛     
瀏覽人次:1211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pratyeka-buddha的音譯,意譯作獨覺或緣覺。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一種果位。這種果位是阿羅漢中的一類。由於支佛在他證悟的這一世,不是從佛陀或他人那裡聽聞佛法而修行成就,以自力了悟緣起,證涅槃。《瑜伽論記.卷八上》:「若依《智論》十六卷云:『支佛有兩種義: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也作「獨覺」、「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