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藩鎮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fán zhè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án zhèn
解釋:
  1. 唐代在邊陲各地設置節度使,鎮守土地,抵禦外侮,稱為「藩鎮」。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形成軍人割據,常與朝廷對抗,為患甚烈。
    【例】黃巢之亂後,藩鎮與宦官為禍更烈,終於導致唐的覆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藩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án zhèn
解釋:
唐代在邊陲各地設置節度使,鎮守土地,抵禦外侮,稱為「藩鎮」。唐.玄宗〈賜崔日知往潞州〉詩:「藩鎮謳謠滿,行宮雨露深。」《初刻拍案驚奇》卷四:「此術既不易輕得,唐之藩鎮羨慕倣做,極力延到奇蹤異跡之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藩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