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搶孤 - 教育百科
ˇ
  • 漢語拼音 qiǎng g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ǎng gū
解釋:
  1. 臺灣的民俗活動。在中元普渡儀式結束或農曆七月三十日鬼門關閉之夜,道士敲鑼除供品時,群眾蜂擁搶奪祭過野鬼的供品,搶為「搶孤」。此類活動具有宗教民俗和體能競賽的意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搶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ǎng gū
解釋:
一種民俗活動。在中元普渡儀式結束或農曆七月三十日鬼門關閉之夜,道士敲鑼撤除供品時,群眾蜂擁搶奪祭過野鬼的供品,稱為「搶孤」。此項活動具有宗教民俗和體能競賽的意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搶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iúnn-ko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一種民俗活動。中元節超渡孤魂野鬼,在廣場用竹子搭一高臺,設一木架,擺供品祭孤,稱為「孤棚」,祭拜過後,由民眾攀爬,並爭奪孤棚中的供品,相傳搶孤中搶得祭品,可在來年有好運氣,這叫做「搶孤」。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搶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搶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