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à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ào |
解釋:
[名] 爛泥。如:「泥淖」。《左傳.成公十六年》:「欒、范以其族夾公行,陷于淖。」《聊齋志異.卷一.王成》:「見往來行人,踐淖沒脛,心畏苦之。」 [形] 溼潤。《管子.地員》:「五粟之狀,淖而不肕。」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爛泥。如:「泥淖」。《說文解字.水部》:「淖,泥也。」《左傳.成公十六年》:「欒、范以其族夾公行,陷于淖。」《聊齋志異.卷一.王成》:「見往來行人,踐淖沒脛,心畏苦之。」 2. 溼潤。《集韻.入聲.覺韻》:「淖,濡甚也。」《管子.地員》:「五粟之狀,淖而不肕。」 |
|
注音: | ㄋㄠ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淖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