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徵主義音樂 - 教育百科
象 | |
徵 | |
主 | |
義 | |
音 | |
樂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ymbolism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藝文流派名。象徵主義是二十世紀的藝術運動之一。倡導象徵主義的藝術家認為藝術的本質是以理念為主體,加上感性的外形。因此他們喜歡利用圖像或符號作為象徵,來傳遞藝術的內在訊息和感覺。文學家梅特林克(C. M. Maeterlinck, 1862-1949)和畫家牟候(G. Moreau, 1826-1898)都被稱為象徵主義的藝術家。有些樂評家認為:音樂家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的主導動機(Leitmotif)主題暗示劇情的作曲法,可以視為音樂的象徵主義。另外德布西(C. Debussy, 1862-1918)的音樂不只是印象主義,同時也是象徵主義。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的某些作品,如《Gurre Lieder》和《幸運之手》(Die Glücklicbe Hand)是屬於北歐 ── 德國派的象徵主義。斯特拉溫斯基(I. Stravinsky, 1882-1971)也曾受到俄國象主義詩人巴爾蒙特(Balmont)的影響。巴爾托克(B. Bartók, 1881-1945)的《藍鬍子》(Blue Beard´s Castte)是最典型的音樂象徵主義作品。 |
|
參照: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20th Century Music》.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象徵主義音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