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00.04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康社會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社會學的方法及概念來研究疾病的想法始自十九世紀末,到一九五○年代而興盛蓬勃。五○年代後由於疾病的形式,自傳統的傳染病漸轉變為慢性及退化性疾病,使醫學工作的範圍漸漸自疾病擴展到康,社會學者對疾病及醫療專業的研究亦擴展到康及康工作者,是為康社會學。康的社會研究著重的是自互動及社會系統的觀點探討康,也就是說康不僅是個人的事,還與其社會互動有關,包括其所在的社會系統背景。
  一九五○年代司諾(Snow)將醫療社會學依研究對象分為兩部分:(1)醫用社會學,針對疾病及病人;(2)醫學社會學,研究醫療專業及醫療工作者。康社會學研究的對象也可以依此方式分為:對康的研究及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雄(1912~1997),江蘇太倉人,生於民國元年。七歲入父親所辦的明德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考入蘇州的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民國十八年以第一名畢業,抱科學救國之志,人上海中國公學數學系;次年轉入南京大學數學系。民國二十年,改讀物理系,畢業後於民國二十四年任職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在光譜實驗室從事X光射線結晶學研究。二十五年留美深造,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隨著名物理學家勞倫斯(Ernest Lawrence)在其主持之輻射實驗室研究。民國二十九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留校任研究助理兩年,漸成為核子分裂專家。民國三十三年任職哥倫比亞大學戰爭研究部,參加由「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主持之製...
國民小學康教育課程之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教育課程之設置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康教學方式,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自幼稚園開始,以迄大專院校開設有計畫、有系統的康教育課程,以期建立青少年的康行為,奠定國家民族之康。茲將我國國民小學(民國五十七年之前稱小學或國民學校)康教育課程發展概況列述於下,以便明瞭將來應循之發展方向。
  民國十一年(1922)改革學制。
  民國十二年 教育部頒行〔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規定在初等小學社會科目中包括「公民」、「衛生」、「歷史」與「地理」,高等小學設置「衛生」科目。
  民國十七年 教育部頒布〔小學暫行條例〕,初小與高小均設「衛生」科目。
  民國十八...
心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靈全指其有且能正常控制心理官能,如思想情緒作用和理性活動等。現在多用心理康(mental health)或心智全代替。但二者也略有分別:心智全是有能做邏輯思考、明智、理性的心靈,遠離偏見、幻想和無知,且能判斷、預測行動的後果。心理康指對生活各方面能充分而適當的適應,尤其是在人際關係上能夠符合社會的標準,並具備挫折容忍力、獨立、負責任,與別人融洽相處的能力。
  一般而言,教育的目的即在培養身心全的人。但是,身心狀況一方面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可能有先天的缺陷;一方面在後天環境中也可能受到傷害,以致影響心理官能,教育在這方面已盡力設法預防後天的傷害,並補救先天的缺陷。
青少年康問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少年康問題是指容易發生在青少年階段的身心疾病、不適現象和偏差行為。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不一,重者可能導致青少年早夭或身心重度障礙,輕者則會造成短暫的不舒適或適應困難;另外,在成人時期也較易出現身心和社會上的種種困擾。
  青少年期原意為其生長到達成熟,即在歷經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男孩和女孩建立了有效參與社會各項活動所需的態度和信念。因對青少年關注層面的差異,學者們有從身體發育狀態、生理年齡、權利與義務,和歷史、文化演變等層面,來加以探討者。對青少年之生理年齡的界定也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狹義者主張根據我國之[少年事件處理法],認定年齡達十二歲而未滿十八歲的人,稱之為青少年。相反...
身輕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康,動作靈活。元.無名氏《貨郎旦》第三折:「沿路上身輕體,這搭兒觔乏力軟。」《孤本元明雜劇.黃眉翁.第三折》:「你有何仙方妙術,保養的這等身輕體。」
全民康保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增進全體國民康提供醫療服務的強制性社會保險。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一日開始實施,衛生福利部中央康保險署為單一保險人辦理保險業務,凡具中華民國國籍或領有居留證明且居留滿六個月或有一定雇主之外國人皆為保險對象。採社會互助方式,由被保險人及雇主共同分擔繳交保費,享有相同的醫療條件。被保險人除重大傷病、分娩、山地離島地區就醫及符合《社會救助法》之低收入戶成員外,其他保險對象就醫時,都須繳納一定金額或比率之自行負擔費用。簡稱為「全民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又名肇平。他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48年移居臺灣,畢業於名校建國中學後旋即展開他的藝術生涯,獲得多方面的成就;一位傑出的舞蹈創作家,特殊教育先驅者;視障、聽障藝術教育拓荒者,終其一生奉獻給殘障者的社會工作者。黃擅長繪畫、音樂與舞蹈。他自1955年任教台南啟聰學校(即盲啞學校,小學至高中一貫十二年教育制),擔任視障生音樂、聽障生美術及舞蹈。他自創「郊外教室」教學法;在大自然環境中,透過觸覺、聽覺、視覺及律動感,將摸觸的、聽到的、看到的、感覺到的實物和想像力整合、內化之後,或用畫筆,或用人聲樂器,或用手勢身體呈現於外在世界。黃說:「每當我上音樂課時,盲生各自帶著樂器或克難樂器,興高采烈地...
《舞蹈家黃老師追思紀念集》。
康行為之理性行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解釋與預測康行為時,多年來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相當重要;但是由於其預測力與適用範圍的限制,艾蟬(Ajzen)和斐斯賓(M. Fishbein)在一九八○年出版的〔了解態度與預測社會行為〕(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一書中曾分析理性行動論(如下圖),在康行為的研究上頗受注目。該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己的意志,是可控制的與合乎理性的,且個人是否採行某項行為的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是該行為發生與否的立即決定因子(immediate 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幹的女子。漢.無名氏〈隴西行〉:「婦持門戶,亦勝一丈夫。」唐.杜甫〈兵車行〉:「縱有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