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健康社會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ology of Health
作者: 劉仲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以社會學的方法及概念來研究疾病的想法始自十九世紀末,到一九五○年代而興盛蓬勃。五○年代後由於疾病的形式,自傳統的傳染病漸轉變為慢性及退化性疾病,使醫學工作的範圍漸漸自疾病擴展到健康,社會學者對疾病及醫療專業的研究亦擴展到健康及健康工作者,是為健康社會學。健康的社會研究著重的是自互動及社會系統的觀點探討健康,也就是說健康不僅是個人的事,還與其社會互動有關,包括其所在的社會系統背景。
  一九五○年代司諾(Snow)將醫療社會學依研究對象分為兩部分:(1)醫用社會學,針對疾病及病人;(2)醫學社會學,研究醫療專業及醫療工作者。健康社會學研究的對象也可以依此方式分為:對健康的研究及對健康工作者的研究。
  對健康的社會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帕森斯(Parsons)對健康的定義:「個人扮演其社會化角色的最適能力狀況」,即完全以社會角度定義健康。托瓦德(Twaddle)隨後又進而將這樣的觀念修改成更為相對性的:對病人的研究使學者發現不同於生物醫學,病人有其不同的疾病及健康觀念。由於醫療行為的主要人物為病人,所以這些觀念對保健、求醫行為及醫療的合作有重大影響。
  史達西(Stacey)認為健康工作的內容包括:製造、恢復及維持健康;出生、結婚及死亡的管制及照顧;消弭不良環境及照顧依賴者。健康工作者專業包括:膳物及清潔人員、保健及醫療工作者、有償及無償照顧者(女性家屬及個案自己)等。
  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身體、心理及社會的幸福安寧狀態,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而已」,因此健康的社會層面也是不容忽略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健康社會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