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健康行為之理性行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錫琦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關解釋與預測健康行為時,多年來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相當重要;但是由於其預測力與適用範圍的限制,艾蟬(Ajzen)和斐斯賓(M. Fishbein)在一九八○年出版的〔了解態度與預測社會行為〕(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一書中曾分析理性行動論(如下圖),在健康行為的研究上頗受注目。該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己的意志,是可控制的與合乎理性的,且個人是否採行某項行為的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是該行為發生與否的立即決定因子(immediate determinant)。至於影響行為意圖的兩大決定因素,則為:
  1.源自個人本身,對採行某項行為的態度;
  2.源自外在,影響個人採行某項行為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前述觀點也可寫成下列公式:
  B~BI=w1(Ab)+w2(SN)
  B:個人的某項行為
  BT:個人是否採行某項行為的行為意圖
  Ab:個人對採行某項行為的態度
  SN:個人對採行某項行為的主觀規範
  w1, w2:經測量後,實際所得的標準化迴歸係數
  理論中的態度成分,是個人對某種行為的態度,而非行為本身,即將個人對採行某項行為的態度定義為:個人對採行某項行為的正向或負向的評價。而此態度的形成可從個人對採行某項行為可能導致某些結果的信念(稱為行為信念Behavior Belief)和對這些結果的評價(Evaluation)二個層面來解釋。簡言之,此態度是信念及評價的函數,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Ab=ΣBiEi, i=1-n
  Ah:對行為的態度
  Bi:做某行為可能導致某些結果的第i項信念
  Ei:個人對第i項結果的評價
  ΣBiEi:Bi×Ei之積的總和
  n:指個人去做某行為時可能導致某些結果的信念數目
  理論中另一個影響行為意圖的因素為主觀規範,乃指個人對是否採行某項行為的社會壓力的知覺。主觀規範是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和依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ply)的函數。規範信念是指個人知覺到重要他人或重要團體認為他應該或不應該去採行某項行為的壓力;而依從動機則指個人是否願意依從重要他人或重要團體認為他應該或不應該採行某項行為的動機,可以下列的公式表示:
  SN=ΣNBiMCi, i=1-n
  SN:指有關某行為的主觀規範
  NBi:指個人覺得第i個主要參考對象認為他應該或不應該採行某項行為的信念
  MCi:指依從第i個重要參考對象的動機
  ΣNBiMCi:NBi×MCi之積的總和
  n:指重要參考對象的數目
  至於外在變項(external variables),諸如人口學特質等對行為、行為意圖的影響,則是透過態度、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的相對重要性(w1, w2),以及態度、主觀規範的決定因素(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而間接地產生影響。
  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應用理性行動理論來預測及解釋行為,如有消費行為、家庭計畫、吸菸行為、捐血行為、乳房自我檢查、體重控制、婚前健康檢查、婚前性行為、授乳行為、紙張回收、嚼檳榔行為、戴安全帽等,都顯示出該理論能適當的解釋及預測行為。今後該理論在健康行為研究上的應用,應朝繼續驗證理論及以實驗方法來改變健康行為的方向來努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健康行為之理性行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