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青少年健康問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dolescent Health Problems
作者: 賴香如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青少年健康問題是指容易發生在青少年階段的身心疾病、不適現象和偏差行為。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不一,重者可能導致青少年早夭或身心重度障礙,輕者則會造成短暫的不舒適或適應困難;另外,在成人時期也較易出現身心和社會上的種種困擾。
  青少年期原意為其生長到達成熟,即在歷經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男孩和女孩建立了有效參與社會各項活動所需的態度和信念。因對青少年關注層面的差異,學者們有從身體發育狀態、生理年齡、權利與義務,和歷史、文化演變等層面,來加以探討者。對青少年之生理年齡的界定也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狹義者主張根據我國之[少年事件處理法],認定年齡達十二歲而未滿十八歲的人,稱之為青少年。相反地,為兼顧身體、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成熟度,一般認為女性約自十二歲到二十一歲,男性約自十三歲到二十二歲的十年期間,稱為青少年期。
  青少年時期因為本身生理和心理的急遽改變,許多健康上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可由導致青少年死亡和相關的流行病學資料來分析其健康上的問題。行政院衛生署所發布的生命統計指出,造成十至二十四歲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事故傷害、惡性腫瘤、自殺及自傷、心臟疾病、他殺、腦血管疾病、先天性畸形、腎炎及腎臟疾病、糖尿病和肺炎等。除此之外,由相關研究和調查中,可知目前國內青少年的健康問題在生理方面有視力不良、齲齒、B型肝炎、吸菸、飲酒、藥物濫用、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肥胖和嚼食檳榔等。心理層面則常見有壓力調適不佳、生病時未能遵從醫囑、逃學和逃家及犯罪等問題。另外,社會上則以交通事故傷害和雛妓等色情問題較為普遍。
  對青少年健康問題之研究方法,與一般社會心理學研究相類似,包括調查、觀察、個案研究和實驗等。設計上可為橫斷或世代縱貫等。惟我國在這方面的投注多屬局部部的、短期的、單一問題取向的。美國於一九八九年創立了青少年危險行為監測系統(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 YRBSS),針對導致青少年主要健康問題的相關行為進行全國性、系統化的追蹤,期能藉此增進對青少年的了解並發展有效地防治策略。此作法可為我國之參考。
  我國在青少年健康問題防治上,於民國八十九年(2000)之國民健康目標中提出三項重要目標:(1)減少致命的汽機車交通事故之死亡發生率;(2)加強青少年心理輔導;(3)減少青少年吸菸率。於民國八十一年起已委託數家醫療院所開辦青少年門診業務,對青少年保健工作應有實質助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青少年健康問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