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雪中送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序和內容來看,是說因為天寒,高登家中無薪柴可取暖,所以去向友人要,卻發現友人也是窮到只好把家中的酒槽了來當柴燒,他只好回去找看有沒有被蟲柱壞的梁柱可用。原來盼望有人能雪中送炭,最後卻是貧困對貧困,自覺可笑又可憫。從這些故事來看,「雪中送炭」常用來比喻在別人急困的時候,伸以援手的意思。比宋代這些資料還要早的文獻,可以找到唐代德行禪師的《四字經》,裡頭就有「雪裡送炭」的說法。這句成語常和「錦上添花」一起用,也可一併參考。後來「雪中送炭」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在人艱困危急之時,給予適時的援助。
包羅萬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封神演義》第四四回:「此圖乃老君地開天,分清理濁,定地、水、火、風,包羅萬象之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裂、析分。《說文解字.斤部》:「斯,析也。」《詩經.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莊子.則陽》:「斯而析之,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
勢如破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勢如同竹子一般,只要開上端,底下自然就會隨著刀勢分開。比喻戰事進展順利,毫無阻礙。語本《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後亦用「勢如破竹」來比喻事情進展順利,毫無阻礙。 △「銳不可當」、「勢不可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剖開、開。《詩經.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剖心析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蘆葦或藤類等的莖成的細長薄片。如:「韋篾兒」。《西遊記》第二三回:「四片黃藤篾,長短八條繩。」
目瞪口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呆若木雞,瞠目結舌反義:神色自若辨似: 「目瞪口呆」及「呆若木雞」都是用來形容發愣的樣子。 「目瞪口呆」一般用於形容驚訝或窘迫,不用於形容愚笨;「呆若木雞」使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形容因恐懼、驚訝、窘迫或困惑而產生的反應,亦可用於形容愚笨的樣子。 目瞪口呆 呆若木雞 辨似例句 ○ ○ 閃電忽然倒了大樹,讓他們嚇得~地站在原地,不敢動彈。 ㄨ ○ 這個人叫他做什麼都慢半拍,~的樣子,令人生氣。
遊刃有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牛就分卸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連牛體脈絡相連以及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未曾觸及,更不用說會去傷到大骨頭了。一般好一點的廚子,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切割的方式來解牛;普通一點的廚子,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硬砍的方式來解牛。以硬踫硬,刀刃當然容易受損。我這把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分卸過幾千頭牛,卻仍然像剛磨利的刀,一點損傷都沒有。那是因為我拿的是一把沒有厚度的刀,進入牛的複雜組織,在經絡血脈的空隙中,到處遊走,可以揮灑自如,還覺得很寬綽而有餘地。所以十九年來,都...
無可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水滸傳》第一六回:「楊志拿起藤條,腦打去。打得這個起來,那個睡倒,楊志無可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木頭成兩半,左半塊稱為「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