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65.1436 ms
共 10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吾-汝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吾-汝」原則是以色列著名的宗教哲學家布柏(Martin Buber, 1878~1965)在其名著[吾與汝](I and Thou; Ich und Du)一書中所提出來的原則。布柏認為「吾-它」(我-它)、「吾-汝」(我-你)是人與世界溝通的二種方式,兩者共同建構了人性的存在。
「吾-它」關係意指:凡是與「我」產生關聯的人或萬物(它),都是滿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因此「我」與「它」建立的只是局部、片面的關係,此時的「我」並不完整。而「吾-汝」關係則是:「我」把「你」視為世界、視為生命,而不是為了滿足「我」個人的需要而與「你」建立關係。因此要以「我」的整個存在、... |
我汝關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汝關係(I-Thou)目錄1 源起2 對於班級經營的主要啟示2.1 一、疏離的師生關係之反思2.2 二、教育愛的我汝關係之實踐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源起巴博爾的《我與汝》一書中揭示兩種個人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模式:其一是「我與它」(I-It)的主體對客體關係,在此模式下外界事物只是滿足個人目的的工具;其二是「我與汝<...
|
爾汝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人不拘禮俗,直接以爾汝相稱。比喻親密的交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句下劉孝標注引《文士傳》:「少與孔融作爾汝之交,時衡未滿二十,融已五十。」也作「爾汝交」。
|
汝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你們。《隋書.卷四七.韋世康傳》:「今年將耳順,志在懸車,汝輩以為云何?」宋.蘇軾〈過密州次韻趙明叔喬禹功〉詩:「汝輩何曾堪一笑,吾儕相對復三人。」
|
汝南月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時汝南許邵兄弟評論鄉里人物,每月初一換議題,稱為「月旦評」。典出《後漢書.卷六八.許邵傳》。後稱品評人物為「汝南月旦」。清.顧炎武〈與戴楓仲書〉:「至于臧否人物之論,甚足以招尤而損德,自顧其人能如許子將方可操汝南之月旦。」
|
爾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輕賤的稱呼。《孟子.盡心下》:「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唐.孔穎達.正義:「其不受人爾汝之實,是不為人所輕賤。」《北史.卷八一.儒林傳上.陳奇傳》:「嘗當眾辱奇,或爾汝之,或指為小人。」
2.不依禮俗,而以你我相稱。比喻兩人關係十分親密。唐.杜甫〈醉時歌〉:「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唐.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
〔我與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與汝〕(I and Thou)是當代著名宗教哲學家馬丁‧布柏(Martin Buber, 1878~1965)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此書一九二三年於德國萊比錫(Leipzig)出版,一九三七年譯成英文;是布柏「對話哲學」(philosophy of dialogue)的成熟之作。在此書中布柏提醒人們應以互為主體的「我─汝」(I-Thou)關係作為人類關係的所在,此觀點對於後來的神學、倫理學、哲學、教育學等各方面均有深遠的影響。
布柏對話哲學的發展,始自二十世紀的最初十年,這本著作可說是布柏對話哲學的成熟。布柏寫作此書始於經驗而非抽象的概念,其起點既非形上學,也非神學,而是哲學... |
笑罵從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對方的譏笑辱罵無動於衷。《宋史.卷三二九.鄧綰傳》:「鄉人在都者皆笑且罵,綰曰:『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
汝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川名。源出河南省嵩縣高陵山,流經臨汝、許昌、汝南、潢川、新蔡諸縣,注入淮河。也稱為「旴江」。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