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87.5015 ms
共 11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拜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祖先神位或死者靈前擺設供品,行祭悼之禮。《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問到他墓下,拜奠了,就請舊日尼院中各眾,在墓前建起水路道場。」《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即備了香楮三牲,到靈前去拜奠。」
|
方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形的鼎。鼎的原始用途為炊具,古時餐具不齊全,飯菜煮熟了就著鼎吃,所以也用為盛食器。後來又常用鼎祭祀死者,作為祭器,以及用為宗廟中和朝會歃盟大典時的禮器。到了周代,鼎又有象徵國家權力的作用,視為傳國重器。天子多以鼎賞記功臣的勛業,也常有人鑄鼎銘述祖先的德善、傳給子孫。鼎多為體圓、腹大、三足與兩耳的容器,也有四足的方鼎。
|
坍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在眾人面前丟臉、出醜。《官場現形記》第一回:「這裡大家見廚子動了氣,不做菜,祠堂祭不成,大家坍臺。」也作「坍檯」。
|
吳偉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609~1671)字駿公,號梅村,明末江蘇太倉人。官至少詹事,入清官國子監祭酒。工詩,尤長歌行紀事,號稱「詩史」。畫山水筆致清秀,與董其昌、王時敏等並稱為「畫中九友」。著有《梅村集》、《綏寇紀略》等書,及《秣陵秋》、《通天臺》等雜劇。
|
民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的食糧。《論語.堯曰》:「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
|
報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農人於收成後,舉辦謝神祭典,以答謝神的保祐。宋.朱熹《詩集傳.卷一九.周頌.豐年》:「此秋冬報賽田事之樂歌。」
|
不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古代廟制。古時要把世次過遠的祖先神主,陸續遷於太祖廟合祭,稱為「祧」,只有創業的始祖是永不遷移的,稱為「不祧」。後比喻永久不廢之意。《宋史.卷一○六.禮志九》:「今太祖受命開基,太宗纘承大寶,則百世不祧之廟矣。」
|
情不自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美、手藝更靈巧,以得到美好姻緣。後來典源文獻裡的「情來不自禁」,演變成「情不自禁」這句成語,表示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
表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立、特異。唐.韓愈〈祭柳子厚文〉:「子之自著,表表愈偉。」宋.陳與義〈遊峴山次韻〉:「龍兒爭地出,頭角已表表。」
|
丹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喪家用來題死者名銜的銘旌。唐.韓愈〈祭鄭夫人文〉:「微嫂之力,化為夷蠻,水浮陸走,丹旐翩然。」《宋史.卷一四○.樂志十五》:「恨難論,開禁閽,春風丹旐翩翩。飛翠蓋,駕琱轀,容衞入西原。」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