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90.29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裹足不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范雎,戰國時魏人。他本是魏國須賈的門客,曾替魏昭王出使齊國,卻被懷疑與齊國私通,回國後,差點被魏相打死。後來范雎逃到秦國,寫了一封信給秦王,說有要緊的事求見。當時秦國的實權操在秦昭王母宣太后及宰相穰侯的手上,秦王一直沒有時間接見范雎。後來終於有一天秦王召見范雎,向范雎求教,但范雎總是恭敬地應諾,卻什麼話都沒有說。秦王以為范雎不肯教導,范雎謝罪說:「臣想建言的都是匡助君王的大事,但不知秦王您的心意如何,所以您三次問臣,臣才都沒有回答。臣並不是不敢說,就算臣說了明天就得死,臣也不怕,只要對國家能有所幫助,就是臣最大的光榮。臣怕的是,臣死了以後,天下的人看到臣盡忠而被殺,會因此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如...
不遺餘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積極東侵。惠王時重用張儀,以連橫政策離間六國。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不寒而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襄,先將牢中兩百多名囚犯改判死刑,又將曾前往探監的親友也抓起來,說這些人企圖為犯人開脫,全部處死,一天之內就處死了四百多人。定襄的人民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即使天氣並不冷,竟都害怕得發抖起來。後來「不寒而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內心恐懼極至。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螳螂捕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有一天,莊子在雕陵閒遊,看到一隻奇特的大鳥飛進別人的栗園裡,停在樹上。他不知不覺地被大鳥吸引,提起衣服下襬走進園中,想用彈弓射下大鳥。他走過去,往樹叢裡望,發現有隻蟬躲在樹蔭裡,因為太舒適而鬆懈下來,完全不知道身後有隻螳螂,用樹葉遮蔽,正撲身向前抓牠。那隻螳螂抓到蟬後,得意洋洋的,同樣也沒警覺到身後有隻大鳥,正伸著脖子啄牠。莊子看到這種情形,有所警惕,悟得「利益」與「禍患」相連相倚的道理,於是丟下彈弓,轉身便要離開,但被守園人發現而指責了一頓。此事讓莊子悶悶不樂了三天,並體悟到唯有隨時保有真我,不為外物干擾,才能避於禍害。「螳螂捕蟬」這句成語就是...
摧枯拉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秀以前為「前漢」,以後為「後漢」。 (2) 秦: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3) 鐫金石:雕鑿頌揚功德的箴銘。鐫,音ㄐㄩㄢ,雕鑿、雕刻。
刮目相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刮目相看」原作「刮目相待」,指將眼前舊有的認識刮除,重新看待。三國時吳將呂蒙,小時候因為生活困苦,沒有讀過什麼書,以致有些官員認為他沒有學識而看輕他。有一天,吳國君主孫權勸呂蒙和蔣欽,要他們趁著年輕多看史書和兵書充實學識,呂蒙起先推說軍務煩忙沒有時間,孫權就舉自己、漢光武帝及曹操的例子來勉勵他。於是他開始發奮學習,到後來看過的書籍,甚至比一般儒生還多。吳國另一位將軍魯肅在代理周瑜的職務期間,有次巡視呂蒙駐守的營區,本來魯肅也有一點輕視呂蒙,但卻在議論事情時說不過他,於是拍著呂蒙的背說:「我一直以為你只會帶兵,沒想到你學識這麼淵博,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學識淺陋的呂蒙了。」呂蒙回答:「士三天不見,就...
寥寥無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量極少。《文明小史》第六回:「動身的那一天,紳士們來送的寥寥無幾,就是萬民傘亦沒有人送。」清.厲鶚《遼史拾遺》卷一六:「予作《補經籍志》,聊備其目而已。傳于今者,亦寥寥無幾矣。」
得心應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心應手」原作「得手應心」。先秦大哲學家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有個工匠輪扁在堂下做車輪。輪扁看到桓公讀書十分專心,就放下工具,走上堂去,向桓公問道:「您讀什麼書呢?」桓公就生氣地說道:「國君讀書,你一個小小的工匠也敢過問!」輪扁回答道:「臣不敢,臣只是從臣工作的角度來看,臣要將輪子裝上車軸時,如果車輪太鬆車軸就不牢,太緊的話就裝不進去。只有不鬆不緊,才能製作出一個好輪子,這完全依靠熟練的技巧,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這其中的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身上領會。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示重複或反覆。如:「一天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世外桃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個成語出自晉朝陶潛所寫的〈桃花源記〉。故事敘述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縣有個漁夫,有一天沿著溪水划船捕漁,不知道划了多久,忽然到了一個開滿桃花、景色非常優美的地方。漁夫心裡覺得十分驚訝,於是便繼續向前划。到了溪水盡頭,他看到一座山,山下有個小小的洞口,洞口中好像透出一點點光亮,於是漁夫走下船,向那個洞口走去。山洞起初非常狹窄,只能容許一人通過。沒多久,他出了洞口,眼界頓時開闊明亮起來,出現了一座村子。村裡的人來來往往,每個人的表情看起來都很快樂的樣子。村裡的人看到漁夫也嚇了一跳,因為漁夫的穿著和他們大不相同。於是,許多人圍攏過來,問漁夫從那裡來,並熱情地邀請漁夫到他們的家中作客。在談話中,漁夫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