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3.65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克己復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1.1 譯文1.2 成語釋義2 近義詞3 反義詞 出處《論語》〈顏淵〉:「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譯文一個人如果有一天能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都能合於禮,天下的人都會說他是一個仁人了 成語釋義用理性來控制自己的私慾,讓自己的行為舉止都能符合禮的原則 近義詞循規蹈矩 中規中矩 反義詞悖理犯義
五花八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萬象。在精怪的〈張氏怪〉中,敘述有一個叫張熙伯的人,他喜歡研究陰陽五行,常讀一些記載神怪傳記的書。有一天家裡突然來了一個妖怪,它可以化為人身,又能變出酒菜和錢財來,還能談人禍福,而且極為靈驗。一年多後,有一個道士路過,他告訴熙伯說:「如果是外來的妖怪,還好驅除;如果是內心發出的邪怪,就很難驅除了。但是還是有方法,把妖怪移到城隍廟,它就會自己離開了。」到了晚上妖怪跟熙伯說,三天後,它就會離開,說完帶了些東西就走了。過了幾天它回來跟熙伯說:「大江以北,戰火四起,我沒有齊全的準備,所以回來準備一些東西,怕會吵到您的生活起居,真是不好意思!」然後就找製造甲冑、箭的工匠,製作干戈器械,用了幾天時間才完成...
豁然開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陶潛所寫的〈桃花源記〉,內容是敘述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漁夫,有一天沿著溪水划船捕漁,不知道划了多久,忽然到了一個開滿桃花、景色非常優美的地方。漁夫心裡覺得十分驚訝,於是便繼續向前划。到了溪水源頭,他看到一座山,山下有個小小的洞口,洞口中好像透出一點點光亮,於是漁夫下船,從那個洞口走進去。本來洞口非常狹窄,只能容許一個人通過,再走幾十步,出現一個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理想世界。文內「豁然開朗」的原意是:眼前頓時開闊明亮起來。後來也被用來形容心境忽然變得開闊暢快,亦用於形容突然領悟到某個道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恍然大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字是:『齊桓公會於葵邱歲鑄』。」曲阜令就將這件春秋時代的古物獻給裴丞相,好古的裴丞相視之為寶物。有一天,裴丞相設宴和門生聚會,大家圍著看這件古寶,讚美之聲此起彼落,只有劉蛻認為那不是古寶,而是近代的贗品。裴丞相很不高興,要劉蛻說出理由。劉蛻說:「齊侯小白死後,諡號是「桓公」。他九合諸侯,完成霸業。葵邱之會是第八盟。當時齊侯尚健在,是不可能用諡號稱呼的。」裴丞相聽了,「恍然始悟」,令人把盎擊碎,和門生們繼續把酒言歡。「恍然大悟」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恍然始悟」演變而出,用來指猛然醒悟過來。
如魚得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給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如何奪取天下的戰略和施政方針。劉備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同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的親密起來。而劉備手下的將軍如關羽、張飛等人,卻對此感到不滿。劉備便向他們解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一樣。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什麼)。」這樣,關羽和張飛的才停止了議論。 解釋比喻得到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好像於得到了水一樣。 詞意 相似詞志同道合/意氣相投/得心應手。 相反詞如魚失水/如鳥傷翅/龍困淺灘/格格不入。 例句他原本就對電腦十分有興趣,考上資...
不脛而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韓詩外傳》卷六記載,春秋時,有一天晉國的國君晉平公搭船遊樂,在玩得開心之餘感嘆說:「要如何能招得賢士,與他們共度這良辰美景呢!」這時,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趁機跪下回答說:「得不到賢士,是因大王您不愛好他們啊!您看海裡的寶珠、山裡的美玉都沒有腳,您卻能擁有他們,這是因為您喜愛他們啊!而賢士有腳卻不到您身邊來,這完全是因為您不喜歡他們,也難怪您會有招不到賢士的感嘆。」晉平公驚訝地說:「我怎麼會不愛好賢士呢?我門下的食客有好幾千人呢!」盍胥解釋說:「大鳥一展翅可以飛越千里,靠的就是牠的兩隻翅膀,而身上的毛少一點、多一點都不影響飛行。今天大王您那麼多的食客中,應有人才在其中,但您有重用他們嗎?」...
日新月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古代的儒者,認為一個人應敦品勵學才可成為身心兼修的大家。特別是對品德的涵養,更是古人所重視的。所以在《禮記.大學》中,有一段記錄個人品德修養的銘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說:「如果能夠一天使品德更新,那就能天天使品德更新,且一直持續不斷地更新。」《書經》的〈康誥〉篇說這是「鼓勵人民振作、自新。」《詩經》也說:「周朝雖是一個舊的國家,但在文王的治理下,卻能自新品德並且德化其人民,使得國運呈現嶄新的氣象與發展。」因此,君子無不盡力修養自己的品德,以期能達到完善的境界,進而領導國家走向康莊富強。典源只見「日新」,後來更見結合「月異」之「日新月異」一語,用來形容發展或進步快速,不斷出現新...
疾風勁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指漢光武帝劉秀(西元前6∼西元57),字文叔,蔡陽人,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 (2) 霸:王霸(?∼西元59),字元伯,漢潁川潁陽人。少為獄吏,後追隨劉秀,屢立戰功。 (3) 潁川:郡名。秦朝設置,漢、晉均沿置,轄境約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漢治陽翟,即今河南省禹縣治。 (4) 逝:離去。 (5) 驗:證明、確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二○.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王霸》
比比皆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到處都是。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