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367.7927 ms
共 10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家喻戶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吾欲復投吾子,為失母之恩,吾勢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宣和書譜.卷二○.敘論》。
(2) 趣:音ㄑㄩ,同「趨」,歸向,此指投入火中。
(3) 被:音ㄆㄧ,同「披」,背負。〔參考資料〕 《宣和書譜.卷二○.敘論》昔者帝王坐法宮,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萬里,朝令夕行,豈家至戶曉也哉!以吾有慶賞刑威之柄,以馭之而已。
|
居安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誕》:「今雖先天不逮,動干休慶,龍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慮危,不可不懼。」
02.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二》:「自古帝王居安慮危,處治思亂,今天下初定,豈可遽以為安而忘警戒!」 參考詞語︰處安思危注音︰ㄔㄨˇ ㄢ ㄙ ㄨㄟˊ漢語拼音︰chǔ ān sī wéi釋義︰猶「居安思危」。見「居安思危」條。
01.《樂府詩集.卷一五.燕射歌辭三.隋元會大饗歌.皇夏》:「居高念下,處安思危,照臨有度,紀律無虧。」
|
手不釋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晉.虞溥〈江表傳〉。
(2) 上:曹操(西元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沛國譙人。有雄才,多權詐,能文學。起兵擊黃巾,討董卓,漸次剪削諸雄,自為丞相,拜大將軍。後卒於洛陽,子丕篡漢。追諡武帝,廟號太祖。
(3) 軍旅:軍隊。
(4) 定省:子女早晚向父母請安問好的禮節。
(5) 袁伯業:袁遺,字伯業,東漢汝南南陽人,生卒年不詳。為袁紹從兄,好學,初為長安令,其後袁紹任為揚州刺史,為袁術所敗。〔參考資料〕 晉.虞溥〈江表傳〉(據《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
如數家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而宮女穿著喪服跟隨他的,有十多人。可見他平時對士人不夠周到,卻過分寵愛女性,所以我不哭泣。」這個典故用到了「家珍」。至於出現「如數家珍」的書證如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七.凌廷堪》:「君讀書破萬卷,肄經邃於士禮,披文摘句,尋例析辭,聞者冰釋。……地理沿革,官制變置,元史姓氏,有詰之者,從容應答,如數家珍焉。」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四.鄭蘇年師》:「(鄭蘇年師)肆力於學,尤喜讀經世有用之書,自《通鑒》、《通考》外,若陸宣公、李忠定……諸公著作,靡不貫串,如數家珍。」均是稱讚人的學問淵博,應答之間,從容不迫,就好像在敘述家中之事。
|
喧賓奪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敘義慶之事,以完本傳,遂覺一傳中,義慶事轉少,鮑照事轉多,此未免喧客奪主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以花薰酒》。
(2) 義慶:劉義慶(西元403∼444),南朝宋彭城人。本長沙景王道鄰之子,因臨川王道規無子,出繼為嗣子,襲封為臨川王。歷任丹陽尹、荊州刺史、江州刺史。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卒諡康。
(3) 鮑照:西元421∼465?,字明遠,南朝宋東海人。文詞贍逸,詞采華麗,常表現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在劉宋一代的詩人中最為特出。曾為前軍參軍,世稱為鮑參軍。
(4) 文詞贍逸:文詞富麗超絕。
(5) 鄙言累句:粗俗的言詞,累贅的文句。〔參考資料...
|
裹足不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於生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
(2) 蹶:音ㄐㄩㄝˊ,跌倒、僵仆。
(3) 杜口:閉嘴不說話。〔參考資料〕 《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
敬業樂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注音2 解釋3 出處4 典故5 譯文6 補充7 實例8 參考資料 注音ㄐㄧㄥˋ ㄧㄝˋ ㄧㄠˋ ㄑㄩㄣˊ 解釋主要形容人專注學習,與別人相處融洽。 出處《禮記·學記》 典故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誌.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譯文古時候教...
|
岌岌可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民畏公而不見親,禍亟及於身,雖能不久,則人持莫之弒也。危哉!君之國岌乎!」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孟子.萬章上》。
(2) 勝民:言欲勝服於民。
(3) 疏獄:指疏錄獄囚。
(4) 嚴誅:嚴其誅罪。〔參考資料〕 《孟子.萬章上》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
耳目一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七處受納,鑒皆順其意,言無不從。於是獄以賄成,取受狼籍,齊人苦之,鑒治名大損。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記〉。
(2) 鑒:元鑒,字紹達,北魏宗室,鮮卑族,生卒年不詳。頗覽書傳,沉重少言,寬和好士。任齊州刺史時,采齊舊風,軌制合於規矩,帝下詔褒之。
(3) 高祖:拓跋宏(西元467∼499),又名元宏,北魏孝文皇帝,鮮卑族。改革吏治,並遷都洛陽,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禁胡服、胡語,設學校,致力於漢化。廟號高祖。
(4) 齊:齊州,地約今山東省境內。
(5) 粲然:形容鮮明、清楚。
(6) 刺史:職官名。古代司地方糾察的官,後沿稱地方長官,清時為知州的尊稱。
(...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螳螂捕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有一天,莊子在雕陵閒遊,看到一隻奇特的大鳥飛進別人的栗園裡,停在樹上。他不知不覺地被大鳥吸引,提起衣服下襬走進園中,想用彈弓射下大鳥。他走過去,往樹叢裡望,發現有隻蟬躲在樹蔭裡,因為太舒適而鬆懈下來,完全不知道身後有隻螳螂,用樹葉遮蔽,正撲身向前抓牠。那隻螳螂抓到蟬後,得意洋洋的,同樣也沒警覺到身後有隻大鳥,正伸著脖子啄牠。莊子看到這種情形,有所警惕,悟得「利益」與「禍患」相連相倚的道理,於是丟下彈弓,轉身便要離開,但被守園人發現而指責了一頓。此事讓莊子悶悶不樂了三天,並體悟到唯有隨時保有真我,不為外物干擾,才能避於禍害。「螳螂捕蟬」這句成語就是...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