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劉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劉歆,(約前50年-後23年),字子駿,西漢末年人,劉向之子,後改名劉秀,因當時有人預言「劉秀」將會取代王莽,恢復漢朝,曾被一度認為預言中的「劉秀」乃是劉歆,但後來事實證明「劉秀」乃是漢光武帝劉秀,並非劉歆。 事蹟 劉歆在古代典籍分類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在當時積極推行古文經學。劉歆跟隨其父劉向整理秘書,他將左丘明的《左傳》(即《左氏春秋》)拿去解釋孔子的《春秋》,清代學者劉逢祿乃懷疑《左傳》遭到竄亂,引起論戰。康有為認為東漢以來經學,多出劉歆偽造,是新莽一朝之學,非孔子之經。而章太炎、梁啟超等人都把劉氏父子...
柴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作燃料的木柴。[例]現代人都用瓦斯取代柴薪來作燃料。
公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現在改用「公民及公民權教育」(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來取代定義較狹隘的「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主要在於瞭解公民生活(如選舉中的投票)等正式機構及流程的知識教授;「公民權教育」則聚焦在對公民生活及市民社會的參與及接解與機會。因此後者範圍包括較廣,包括公民如何互動並塑造他們自己的社群(包括學校)及社會。由公民教育建立在對公民概念的理解,傳統以國家、民族為中心或以國家立場國民教育的狹隘視野,因全球化和世界公民教育的發展而有所擴張。和公民的概念特性一樣...
班級氣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者間交互作用,由此支配行為的出現。 營造原則(註1)1.鼓勵發言2.尊重學生3.了解學生4.以讚美取代懲罰5.製造雙向溝通的機會6.公平對待7.隨時在場8.運用同理心9.民主的領導方式10.肯定學生11.具幽默感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班級氣氛 參考資料註1.林進材著(2005,初版)。班級經營(頁107~115)。臺北市:五南。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result.jsp?st=all&keyword=%E7%8F%A...
制約增強-代幣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它來換取葡萄,因而產生了一種「代酬」作用。綜觀Wolfe的猩猩實驗其歷程可分下列三階段:1. 約定獲取代幣的行為目標實施代幣制的首要工作,就是先跟子女或學生約定獲取代幣的行為規範,以確立目標行為,使學童可藉代幣之增強力量而逐漸建立師長、父母心目中的良好行為。2. 運用代幣顯示行為的報應冠系當個體出現合格的行為,應立即以代幣來增強其行為後果;若出現不合格的行為,宜依規定扣回代幣,以嚇阻不合格行為的發展。應用時應注意下列原則:(1) 合格行為一旦出現時...
蒿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地名。位於泰山南面,相傳為死者葬身之所。後為墓地的通稱。《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廣陵厲王劉胥傳》:「蒿里召兮郭門閱,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晉.陶淵明〈祭程氏妹文〉:「死如有知,相見蒿里。」
知識經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 介紹經濟學者Toffler(1990:9)早在九O年代初即曾預言:「今世代最重要的經濟發展是興起一個新的創造財富的體系,在這個體系裡,心智取代了勞力。」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指出,所謂的「知識經濟」係指:「直接以知識與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本的經濟」(economies which are directly based on the p...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有機化合物。為氨中之氫為烴基所取代而成的化合物,總稱為「胺」。如甲胺。
奔馳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用、消、排」七個中文單字來作代表。S = Substitute(替代) = 何者可以被替代?誰可取代?有沒有其他材料、程序、地點可代替?C = Combine(合併) =何者可與其結合?結合觀念、意見?結合目的、構想、方法?A = Adapt(調適) =何種觀念可借來一用?以什麼事物與此類似?有沒有不協調的地方?須做怎樣的調整?M = Magnify/Modify(修改) =可否修改的好?改變意義、顏色、聲音、大小、型式?P = Put to other uses(他用) =可否應用在其他方面?其他場合?使用新方法?...
潘敦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換水」。(同註1) 第一位非漢人通事乾隆23年(1758)清廷改變通事任用辦法,以通漢語的「熟番」取代漢人,任命潘敦仔為岸裡社總通事。(註4)潘敦仔集土目(即土官,乾隆以降為了與中國世襲土官制度區別,故改稱)、社主與通事等職於一身,也造就他與其家族在岸裡社的權威地位。 參考書目註1. 詹素娟、浦忠成等,《台灣原住民》(臺北:遠流,2001),頁32~39。註2.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55。註3. 國立臺灣博物館 - 岸裡社頭目潘敦仔像 http://www.ntm.gov.tw/...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