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7.41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輪扁斲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齊國人輪扁斲木為輪,得心應手,並以為口不能傳授個中奧祕。典出《莊子.天道》。後比喻高手長期戮力實踐而技藝精微。宋.黃庭堅〈戲題小雀捕飛蟲畫扇〉詩:「丹青妙處不可傳,輪扁斲輪如此用。」
勢極必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應天道便可昌榮,違背天意將遭滅亡。元.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折:「豈不聞『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趙氏既昌,合當順人應天,不宜苦苦直要報仇。」《三國演義》第九三回:「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也作「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范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尤其不屑於其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的說法。並對信佛的漢桓帝進行了辛辣的嘲諷。范曄也反對天命論,認為「天道性命,聖人難言之,況乃臆測微隱,猖狂無妄之福,污滅宗親,以觖一切之功哉!」他還在《張衡傳》中大量收錄了張衡反圖讖引述的史實和論證。與此同時,范曄論證了陰陽禁忌的謬論。 著作《後漢書》《雙鶴詩序》《樂游應詔詩》《和香方》(今迭)《雜香膏方》(今迭)《百官階次》(今迭) 評價范曄的文風筆勢縱放,詞句綺麗凝煉,頗具駢文句法,有「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之贊。其最大的成就是在貶官期間,收集已有的7種版本的《後漢書...
逆行倒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1>曰:「為我謝申包胥2>曰:『吾日莫3>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許。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 〔注解〕 (1) 伍子胥:?∼西元前664,名員,字子胥,春秋楚人。與父兄俱仕楚,因楚王聽信讒言,殺其父兄,故逃亡吳國,佐吳伐楚以報父仇,並輔吳稱霸。吳王夫差滅越國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伍員極力阻止,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殺了他。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九年...
談言微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善於言辭的人,談話隱含義旨,洞悉事理。《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儒林外史》第一○回:「范學臺幕中查一個童生卷子,尊公說出何景明的一段話,真乃:『談言微中,名士風流。』」
物極則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伯道無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伯道無兒=1.1 出處1.2 由來(註1)1.3 例句1.4 引用相關文獻 伯道無兒=比喻一個賢才或是令人歌頌的人,沒有兒子。(註2) 出處晉書,鄧攸傳:「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註2) 由來(註1)鄧攸,字伯道,是晉朝時代的人。他七歲時便死了父親,接著母親與祖母相繼去世,他乃按古禮,守孝九年,遠近之人都稱讚他的孝道。東海王越欽佩他的為人,推薦他作文學吏部郎的官,後來升為河東太守,晉懷帝永嘉末年,石勒(東晉末年五胡亂華的胡人之一,羯族,後趙之主,是五胡十六國中最強者)攻陷中原,鄧攸陷入石勒軍的包圍,石勒很敬重...
物盛則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心手相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心應手」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天道》1>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桓公2>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无說則死﹗」輪扁3>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4>輪,徐則甘而不固5>,疾則苦而不入6>。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7>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8>已夫﹗」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關尹子.三極》。 (2) 桓公:齊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