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91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勵精求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憤圖強,力求有所作為。《新唐書.卷一七四.元稹傳》:「以陛下睿博洪深,勵精求治,豈言而不用哉?」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一○:「神宗即位,擢天章閣待制,復知諫院,擢御史中丞,帝方勵精求治。」也作「厲精圖治」。
循次而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循序漸進」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韓愈〈答竇秀才書〉(據《全唐文.卷五五一.韓愈》引)愈白:愈少駑怯,於他藝能,自度無可努力,又不通時事,而與世多齟齬;念終無以樹立,遂發憤篤專於文學。學不得其術,凡所辛苦而僅有之者,皆符於空言而不適於實用,又重以自廢;是故學成而道益窮,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於朝廷,遠宰蠻縣,愁憂無聊,瘴癘侵加,喘喘焉無以冀朝夕。足下年少才俊,辭雅而氣銳。當朝廷求賢如不及之時,當道者又皆良有司1>,操數寸之管,書盈尺2>之紙,高可以釣爵位,循次而進,亦不失萬一於甲科3>;今乃乘不測之舟,入無人之地,以相從問文章為事。身勤而事左,辭重而請約,非計之得也。雖使古之君子...
激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有所感動而發憤。《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張山拊傳》:「孝宣皇帝愍冊厚賜,贊命之臣靡不激揚。」《後漢書.卷五八.臧洪傳》:「洪辭氣慷慨,聞其言者,無不激揚。」
放達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口吃而不善辯說,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曾以書諫韓王而不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五十餘篇,號為《韓非子》。文章峻嚴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後秦王攻韓,韓王遣非使秦,為李斯所譖,下獄而死。 (5) 詼諧:談話風趣、幽默。 2、「不羈」:《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是以聖王制世御俗,獨化於陶鈞之上,而不牽於卑亂之語,不奪於眾多之口。……今人主沈於諂諛1>之辭,牽於帷裳2>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3>,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 〔注解〕 (1) 諂諛:音ㄔㄢˇ ㄩˊ,逢迎阿諛。 (2) 帷裳:車子的帷幔,有障蔽的功用。此借指姬妾及左右內侍。 (...
懸頭刺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懸頭,將頭髮用繩子懸在屋梁上。參見「懸頭」條。刺股,用錐刺腿。參見「刺股」條。懸頭刺股比喻發憤學習。明.汪廷訥《獅吼記》第二七齣:「窗前讀,懸頭刺股,況當今聖明天子正崇儒。」也作「懸頭刺骨」、「懸梁刺股」、「懸梁刺骨」、「刺股懸梁」、「刺骨懸梁」。
千了百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切都十分妥當。如:「他辦起事來千了百當。」《朱子語類.卷三四.論語.述而篇》:「聖人發憤便忘食,樂便忘憂,直是一刀兩段,千了百當!」也作「百了千當」。
三百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經孔子刪定後存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稱為「三百篇」,後即為《詩經》的代稱。《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至誠。大徐《說文解字.心部》:「愊,誠志也。」《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發憤悃愊,信有憂國之心。」唐.顏師古.注:「悃愊,至誠也。」《新唐書.卷一八二.劉瑑傳》:「諫罷武宗方士,言多懇愊。」
猛著祖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祖逖與劉琨情好綢繆,共被同寢。後聞逖被用,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典出《晉書.卷六二.劉琨傳》。比喻勉勵人發憤圖強。《幼學瓊林.卷三.器用類》:「勉人發憤,曰猛著祖鞭。」
手卷不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宋.樓鑰《攻媿集.卷一○一.太府寺主簿周君墓誌銘》:「遂發憤進學,不半載,下筆成文,眾皆驚嘆。自爾手卷不釋,博貫經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