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多多益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位十二年崩。廟號高祖。 (2) 從容:舒緩悠閒的樣子。 (3) 信:韓信(?∼西元前196),西漢淮陰人。助漢高祖伐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偽作雲夢之會,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后所殺。 (4) 不:音ㄈㄡˇ,表示否定,同「否」。 (5) 將:音ㄐ|ㄤˋ,率領。
甕牖繩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釋義2 出處3 翻譯4 近義5 反義6 造句 釋義甕,口小腹大的陶器。牖,窗戶。樞,可以使門戶開合的轉軸。 出處西漢賈誼 過秦論:「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翻譯用破甕做窗戶,用繩子做為門的轉軸。以其住所之破敗形容其生活之貧困。 近義環堵蕭然 家徒四壁 蓬門蓽戶 反義雕欄玉砌 瓊樓玉宇 造句他只求有個住處所可以遮風避雨,即使是甕牖繩樞也沒關係。
目不交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漢文帝劉恆是歷史上有名的皇帝,性格寬和,仁孝恭儉,廢除了許多殘酷的刑罰。袁盎則是文帝時的大臣,常能提出有益的建言。文帝時,淮南王劉長自恃為宗室親族,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數度抗旨,無視於法制的存在。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載,當時袁盎就曾預言此人將危害社稷,但為顧及宗室之情,文帝未加以制裁。後來淮南王果真起兵謀反,文帝平亂後將其流放,不料卻病死於途中。文帝得知劉長的死訊,極為自責與傷心,飲食不入,袁盎於是舉了三項文帝值得稱頌的事跡以寬慰之。其中之一為事母至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身患重病,而且病了三年之久。在此期間,文帝絲毫不敢怠慢,「不交睫,不解衣」地照顧侍候,煎好的湯藥也一定先...
論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孟子 (四書)|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論語》是西漢末年張禹 (西漢)|張禹以《魯論》為主,結合《齊論》編成,共20篇,約1萬2千字。魏崧《壹是紀始》作“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黃侃《手批白文十三經提要》說:“鄭耕老作一萬三(一作二)千七百字,歐陽公作一萬一千七百五字。阮元校勘的《十三經注疏》本統計是一萬二千七百字,此和鄭耕老所說相同。”錢穆在《孔子與論語》一書說“其總字數,不出一萬六千四百多字。”...
揭竿而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詩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聯想法),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聯想到新娘出嫁時的美貌有如桃花盛放。 毛詩序 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齊、魯、韓、毛四家。一是魯人申培,一是齊人轅固,一是燕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10卷,皆不存。《齊詩》亡於曹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內傳》亡於北宋。現今僅《毛詩》一家獨傳於世。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作詩、寫文章用典都...
奮不顧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奮不顧身」是指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生死之意,出自於《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武帝大為光火,下令誅其全家。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處以腐刑。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跟李陵並不熟,但見他「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
名不虛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太史公1>曰:「吾嘗過薛2>,其俗閭里3>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4>殊。問其故,曰:『孟嘗君5>招致天下任俠,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注解〕 (1) 太史公:指司馬遷(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時人。生於龍門,年輕時遊歷宇內,四十二歲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因辯護李陵降匈奴事,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完成《史記》,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著作之祖。 (2) 薛:春秋時國名,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3) 閭里:鄉里。 (4) 鄒、魯:鄒,春秋時邾國,地約在今山東省鄒縣,戰國時改為...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史公書》,後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中文古典典籍|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最初無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史記·太史公自序》;“幾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王充《論衡》卷二十九《述作篇》雲:“《太史公書》,劉子改序班叔皮傳,可謂述矣。”,或稱《太史公記》《漢書·楊惲傳》雲“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太史公傳》《史記·龜策列傳》褚先生補,也省稱《太史記》《風...
鹿死誰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北方朝見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身分。 (4) 韓、彭:指韓信、彭越。韓信(?∼西元前196),西漢淮陰人,助漢高祖定天下,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熒欋背叛,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后所殺。彭越(?∼西元前196),字仲,西漢昌邑人。佐高祖定天下,封梁王。後因人告他謀反而被殺,並誅三族。 (5) 競鞭而爭先:競相驅馬爭先。 (6) 脫:假如。 (7) 光武:指漢光武帝劉秀。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錄》( 據《太平御覽.卷一二○.偏霸部.石勒》引)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