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32.1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喋喋不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喋喋不休」之「喋喋」見於《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張釋之,字季,西漢南陽堵陽人。任職廷尉時,執法公允,認為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都應共同遵守的。當他還在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時,有一天伴隨文帝去虎圈巡視。文帝因為管理虎圈的嗇夫流利的答出了禽獸名稱和正確數量,於是下詔要升虎圈嗇夫的官。張釋之過了好一會才上前問文帝:「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這兩個人如何?」文帝回答:「都是言行仁厚的人。」張釋之又說:「絳侯和東陽侯兩人向來言行仁厚,但也曾經因為不善於言辭,在討論事情時說不出話,哪像這個嗇夫話多又辯才敏捷,能言善道。況且在秦朝就曾任用掌案牘的書吏,官吏們爭著以極快速、苛刻、細察來比較高下,...
沾沾自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遂不用,用建陵侯衛綰為丞相。 〔注解〕 (1) 魏其:竇嬰封號。竇嬰(?∼西元前131),字王孫,西漢觀津人。文帝竇后之姪。武帝時為丞相,尊崇儒術。七國之亂,被景帝封為大將軍,亂平,以功封魏其侯,後為營救灌夫,觸怒景帝后,棄市而死。 (2) 沾沾:自得的樣子。 (3) 多易:輕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誤、不對的。如:「錯字」、「錯誤」、「改錯」。
壞的。如:「他們的交情不錯。」
雜亂。如:「錯亂」、「錯落其間」。
相互交雜。如:「交錯」、「盤根錯節」。
失去。如:「錯過機會」。
磨刀石。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以身作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四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五倫》載,第五倫,東漢時人,字伯魚,祖先是戰國時代齊國的田氏。西漢初年,許多田氏族人共同遷徙,之後便以遷徙的次序作為姓氏。第五倫少年即有耿介之風,為人好義,其後為官時,一面表現出剛烈耿直的性格,一面又能體恤民情。章帝時,第五倫官任三公之位,見到許多官吏庸祿而苛刻,於是上疏給皇帝,痛斥這些官員只知用嚴刑竣法,而不知端正自己的行為以作為人民表率。他引《論語》中「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說明如果自己的行為不端正,人民便不會聽從其所下之號令。故在上位的人,若以自身行為來教化人,受教者將心悅誠服;若只以言語來訓誡人,則容易引發眾人的議論。後來「以身作則」這句成...
聽天由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天由命」原作「聽天任命」。孔臧是西漢魯人,孔子十一代孫。西漢文帝時,孔臧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歷位九卿。西漢初年,各家學說不一,對儒家思想解釋不同。孔臧對此極為不滿,因此上書皇帝,乞為太常博士,以為紀綱古訓,使後人治學時有所依循。孔臧共作賦二十四篇。在〈鴞賦〉之中,孔臧藉著屋頂上聚集了不祥的飛鴞,來辨明吉凶禍福之理。他認為禍福本非命中注定,所以沒有常規可循,乃是按照每個人的行為,而得到相對的報應;與其汲汲於趨吉避凶的迷信,不如聽憑天意,自然發展,而一個人只要能夠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居仁行義,又何必憂慮上天會降下災禍?後來「聽天由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任憑天意及命運而自然發...
狼狽為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駕:乘、騎。 (2) 事乖者:指行事處境困頓窘迫者。 (3) 臨濟郡:原為齊之狄邑,西漢置狄縣,東漢時改稱臨濟。地約當在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方。 (4) 草積:草堆、草垛。 (5) 崩:倒塌。 (6) 塚:音ㄓㄨㄥˇ,指洞穴。
改弦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弦易轍」係由「改弦」及「易轍」二語詞組合而成。 「改弦」是出自《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所錄的〈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董仲舒(西元前179∼前104)是西漢名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因為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所以漢武帝經常請他在施政方針上提出建議。在〈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見收於《漢書》本傳)中,董仲舒論到秦末乃至漢初的天下局勢,就像腐朽的木頭,又像糞土所做的牆,雖然君王想要發奮圖強,卻無可奈何,追究其原因,便是國家的制度沒有改變。他又舉更換樂器的弦為例,說明如果應該更換弦而不更換,就算是最好的樂工也無法彈奏,以此強調如果制度沒有更改,就算有賢人治國,...
以貌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典故3 歷史4 解釋5 詞意6 例句7 資料來源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典故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53253765X 禮記《禮記》亦稱《小戴禮記》,共49篇,是先秦到秦漢時期的禮學文獻選編。最初為西漢的戴聖所纂,但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ISBN 9787532537952戴聖本是今文《儀禮》博士,《儀禮》僅17篇,所記大多為士禮,故漢朝的儒家學者雜采當時能見到的各種文獻以為己用。其內容較為駁雜,大致有記述禮節、記述政令、解釋《儀禮》、記孔子言論、記述孔門及時人事、禮節考證、通論禮意或學術、記述制度、記述掌故、雜記等十種。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東漢時鄭玄為之作注,其文字較為通...
左顧右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規。卒諡懿。 (8) 儔:音ㄔㄡˊ,匹敵、相比。 (9) 衛:衛青(?∼西元前106),字仲卿,西漢平陽人。漢武帝時名將,以大將軍伐匈奴,立功,封長平侯,卒諡烈。 (10) 霍:霍去病(西元前145∼前117),西漢平陽人。善騎射,武帝時,為剽校尉,前後凡六擊匈奴,遠涉沙漠,封狼居胥山而還。拜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卒諡景桓侯。 (11) 侔:音ㄇㄡˊ,相等。 (12) 眄:音ㄇ|ㄢˇ,泛指望、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