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舉足輕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川省的簡稱。此指公孫述。 (6) 漢:指東漢(西元25∼220),光武帝至獻帝都於洛陽,因洛陽在西漢首都長安的東邊,故稱為「東漢」。又因建於劉邦所建的西漢之後,並承續其國脈,故亦稱為「後漢」。
拭目以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拭目,擦拭眼睛,比喻有所期待。張敞,字子高,西漢平陽人,生卒年不詳。敢直言,嚴賞罰。宣帝時為京兆尹,使市無盜賊。漢代昌邑王嗣立之時,由於行事不合禮法,張敞便上書勸諫宣帝,文中言:「皇帝以盛年即位,天下之人全都張大了眼睛觀看,側著耳朵專心聆聽,急著想要看到良善的政風,然而對輔佐國家有功的大臣還沒有受到褒獎,沒什麼功勞的小臣卻已經獲得升遷,這是為政者的疏失啊!」不久王賀被免官,張敞也因為諫言有功,而被擢為豫州刺史。後來「拭目以待」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期待事情的發展及結果。
投筆從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八十里。 (4) 彪:班彪(西元3∼54),字叔皮,東漢扶風安陵人。才高好著述,繼司馬遷《史記》作西漢史六十五篇,未完而歿,後由子班固及女班昭繼續完成,即今《漢書》。 (5) 輟業:指停止抄書工作。 (6) 傅介子:生卒不詳。西漢北地義渠道人。昭帝時出使大宛,降服樓蘭、龜茲。因誅匈奴使者,還拜中郎。後又斬樓蘭王,被封為義陽侯。 (7) 張騫:?∼西元前114,字子文,西漢漢中成固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打通與西北諸國的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 (8) 筆研:筆硯。研,通「硯」。〔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四七.班梁列傳...
赴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
得不償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不償失」原作「得不酬失」。漢時西羌所居區域,屬於西漢統轄範圍,由於漢代統治階級不斷侵奪西羌生存的空間,羌人抗爭前後延續一百餘年之久。羌人與漢朝力量對比雖然懸殊,數次抗爭都被漢朝鎮壓下來,但漢朝長期所耗費的人力金錢甚巨,等到羌人亂事略定,而漢朝的國勢也已衰弱了。所以范曄感歎說:國家付出這麼大的成本去平亂,但所得的效果卻是有限,並且造成國勢的衰敗,實在是「得不酬失」啊!酬,就是報償的意思。後來「得不償失」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所得不足以抵補所失。出現「得不償失」的書證如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釋;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子虛烏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馬相如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年輕時,曾在梁孝王處當了幾年的門客。那段時間裡,他與眾多文士來往,為自己的創作生涯立下良好基礎。梁孝王死後,相如返回家鄉,過著貧困的生活,直到喜好辭賦的漢武帝即位,命運才有所好轉。根據《史記》的記載,武帝讀到司馬相如創作的〈子虛賦〉時,極為讚賞,他以為是前人的佳作,於是嘆惜道:「可惜我不能與這樣的人生在同時!」當時有個狗監(主管飼養天子獵犬的官)在旁,他恰好是相如的同鄉,便稟告武帝說:「這篇文章其實是我的同鄉司馬相如所作。」武帝一聽,立即召見相如。相如告訴武帝:「這篇賦確實是我寫的,不過它的內容只是敘述諸侯的遊獵而已,沒什麼可觀之處,請您讓我再寫一篇描述天子遊獵的賦...
朝令夕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令夕改」原作「朝令暮改」。鼂錯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他曾提出不少對國家政策重要的建議,因此有「智囊」的美稱。漢文帝時,鼂錯眼看當時農民與商人貧富懸殊,農民辛苦的耕種才得些許糧食,政府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常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就改變了。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將積存的貨物賣掉,獲得暴利。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鼓勵人民從事耕種,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
一蹶不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漢劉向所撰《說苑》一書,記錄軼聞瑣事,雜以議論,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得失之理,以為後世鑒戒。〈談叢〉這篇是各家名言彙編,其中「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本於《淮南子.脩務》:「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現在因為有的學者有過錯就詆毀所有的學者,不再學習,就像一旦被飯噎到,便不再吃飯,跌了一跤,就畏縮不敢再向前走。這未免太糊塗了。後來「一蹶不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含沙射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異蟲》。 (2) 漢光武中平中:光武,指東漢光武帝劉秀(西元前6∼西元57),字文叔,蔡陽人,西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諡號光武。漢光武帝並無中平年號,故「中平」應為「中元」之誤;又,「中平」為漢靈帝年號,因此也有可能光武帝為靈帝之誤。 (3) 蜮:音ㄩˋ。傳說中一種會害人的水中毒蟲,形狀似鱉,有三隻腳,有翅膀,能飛,看到人就用口中所含的沙粒加以襲擊,被射中的人會生病。蜮有許多別名,如「短狐」、「射工」、「射影」、「祝影蟲」、「拘槍」、「水狐」或「水弩」等。 (4) 筋急:抽筋。 (5) 劇者:病情較嚴重的人。〔...
平步青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釋義2 2.出處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釋義平,平穩。步,行走,這裡只登上。青雲,借指高位。比喻不費力氣就登上顯貴的地位。 2.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范睢蔡澤列傳:「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 3.故事內容戰國時代,魏國有個名叫范睢的人,他想說動魏王,替自己立點事業,因為沒有機會,就投身在魏國官員須賈的門下。有一次,范睢隨同須賈出使齊國,齊王很賞識他;須賈知道之後,十分的妒忌,就處處陷害他。范睢不得已,只得逃往秦國,後來竟做到秦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