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垃圾桶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徵是對如何達成目標的手段或方法並不清楚。這種組織的成員通常只知道與本身職責相關的業務,對整個組織的運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淺的認識。成員需要去嘗試錯誤,從經驗中去學習,甚至要在面對危機時摸索和思考解決的辦法。本文指出該種組織是一個鬆散的結構,有時甚至是先決定了要做什麼事或是有了行動(action),然後再去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及做這件事的目標是什麼,而不盡然像理性決策模式所主張的依邏輯思考的決策步驟以解決問題例如:我國以往的大陸政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底怎麼統一﹖用什麼具體的方法達成統一中國的政策目標,並不...
|
內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體中發生爭權奪利的情況。如:「團體內部應力求安定,不要起內鬨,影響了團體的運作。」
|
國立台南高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規劃可容納全校師生共同集會之大型學生活動中心,以期提供整體宣導訓練成效。本校對師資與設備的充實,行政運作知改善均極重視,近年來,在工業職業教育上更重要地位,不斷舉辦全省性各項職教活動,如全省職校校長會議、全省職校校區規劃會議。全省訓導主任會議、全省軍訓主管會議、全省高級職校能力本位研討會、觀摩會以及省伐私立中等學校動力機械科示範、全省工業安全教育講習會、全省工科特殊才能學生研習會、全省補校校務主任會議、全省職業輔導工作研討會、全國工職學生技能競賽、全省高職工科學生創造發表會、全國職校環保教育會議、全國工職設備整合工作等等...
|
出生入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太過,對自己的供養太豐厚啊!總之,生命的過程就是「出生入死」,本是一種自然的規律,依循自然的規律去運作,不設過多的供養,如此便是長壽之道了。至於「出生入死」語義之轉變,所見的較早文獻是晉代潘岳的〈秋興賦〉。此文是潘岳借秋景抒寫他周旋於官場的無奈,和無法歸鄉的愁思,其中有一句「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是嘲諷自己看到安樂處,就忘了官場的處處危機,所以才會這樣不顧生死的在此留連忘返。後來「出生入死」就被用來比喻冒險犯難,隨時有喪失生命的危險。
|
模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繁為簡,將重點予以強調或刪除會引起干擾的細節。有時候模造會當作操作的模型,讓學習者了解某裝置的基本運作過程。此情境讓個人或小團體依自己之方便針對主題,操作模造,直到完全了解為止。模擬器是最複雜的一種模造,可使學習者體驗實際狀況的重要過程,但避免了可能發生之危險。目錄1 優點2 注意事項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優點考慮學生之學習方式,教師會優先使用模型:當具體經驗是學習基礎時(例如有關立體之概念、如何辨識體積、形狀及顏色之工作;親手操作或實驗為必須時),模型與實物是很有效的教材。 注意事項1.在教學前須熟悉所要使用之模型...
|
組織再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確性不要模糊,所以組織再造各分工要明確,例如屬教務工作者不宜推給學務、輔導,應明確分掌,這樣組織才能運作順暢。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組織再造英文關鍵字:organizational reengineering 參考資料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478-480。教甄策略研究中心。李之法(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以十所試辦學校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蘇松郎(2007)。國小教育人員對學校組織再造的看法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論...
|
課程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評鑑(curriculum evaluaction)所謂「課程評鑑」,係指評鑑在課程領域之應用,換言之,「課程評鑑」就是指教育評鑑人員蒐集有關課程的資料,用以判斷課程的優劣價值。就「課程評鑑」的範圍而言,除了應就「理念的課程」、「正式的課程」、「知覺的課程」、「運作的課程」與「經驗的課程」等五個課程層次,指出其缺陷或困難所在,俾便作成行動之決定之外,也應指出學生因素之外的課程發展規畫過程、課程本身、課程實施、課程效果等內容因素及範圍項目之價值優劣。目錄1 (一)課程評鑑的途徑2 (二)課程評鑑的人員角色3 (三)課程...
|
成長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單一理論,而是結合各種派別,並吸收各種諮商理論的優點。成員都是學習者的角色,在一種結構性不高的團體運作下,把握此時此刻的原則,學習如何學習,以增進自我了解、改善人際關係。 目標成長團體的基本目標,就是在促進個人的成長。Trotzer(1977)認為,成長團體組織的目的,是經由團體過程協助心理健康的人變得更敏感、知覺,完全發揮功能和自我實現。成員被假定要對自己負責,並有能力處理曖昧情境和緊張的人際關係。 團體過程成長團體的發展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步驟,每個團體的過程都不盡相同,因此各家各派根據其理論及經驗都提出了團體進行...
|
教育行政決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造(自發)三種決定。依決定主體:分為組織、個人兩種。依決定性質:依範圍大到小區分,有策略性、行政性、運作性三類。依決定技術:程式化(例行性、重複性)及非程式化(新生事物)。依資訊是否充足:確定性決定(資訊充足)、風險性決定(資訊有一定掌握度但仍嫌不足)、不確定性決定(無法掌握)。依是否具有合理性:客觀上的合理、意識上的合理、組織上的合理。依決定內容層次:分成決策(大方向政策)與決務(實體性措施)兩類。(以上皆註一) 模式與應用理性模式:為古典經濟學家提倡,本著追求最大利益之信念,在做決定時會搜尋完整資料,考慮所有可能方案...
|
社會行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需有太多思考,就是慣常性的行動。而後來的派森思(Talcott Parsons)認為人類行動是社會學運作的基本要件,並指出下列四個要素:1. 行動主體(subject):行為者自身2. 目標(goal):行為者思維中所欲達成的事物或情況。3. 情境(situation):行為當下來自周遭人、事、物所造成的條件或狀況。4. 規範(norm):行為者所屬社會的行事規則、被期待的互動模式。(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社會行動英文關鍵字:social action 參考文獻註1:葉正。社會學詞彙。台北:風雲論壇。 P.367註...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