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00.25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和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和睦諧順。《書經.無逸》「其惟不言,言乃,不敢荒寧」句下唐.孔穎達.正義:「鄭玄云:『其不言之時,時有所言,則群臣皆和諧。』」《詩經.周南.關雎》漢.毛亨.傳:「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
腳踏實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書能作為歷代治亂興亡的借鏡。司馬光做事認真勤懇的態度,可以從這兒看出。所以有一次司馬光問他的好友邵,說:「你認為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邵便回答:「你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正是對於司馬光最貼切的讚美。後來「腳踏實地」被用來比喻做事切實穩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泛稱詩文。唐.劉長卿〈對雨贈濟陰馬少府考城蔣少府兼獻成武五兄南華二兄〉詩:「笑語和風騷,容事文墨。」
襯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用另一事物暗示,以顯露本意。如:「這款晚禮服更加襯托出她那容華貴的氣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喝的流質食物。如:「冷飲」。《周禮.天官冢宰.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論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精強、有力量的。《左傳.桓公十一年》:「我以銳師宵加於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鬥志。」《戰國策.齊策一》:「然後背太山,左濟,右天唐,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衝門。」
兵不厭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晉文公打算出兵攻打楚國,在開戰前他召見舅犯,詢問以少敵眾的辦法。舅犯以「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閒,不厭詐偽」來回答晉文公,這句話的大意是:講求禮的君子,要求自己儘量的忠厚誠信;但用兵打仗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得勝利。文公再以相同的問題詢問季,季認為:燒毀山林以獵取野獸,是不留餘地的榨取一空;用欺騙的方式對待百姓,只能騙得一時的信任。文公嘉許季的見解,卻採用舅犯的建議與楚人戰而得勝。事後,班師回朝,封官授爵時,將季的功勞列在舅犯之上。群臣不解,文公解釋說:「你們有所不知!舅犯所言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季之言才是永久的利益啊!」後來「兵不厭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
類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2. 《論語‧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參考資料(註一) 董季棠著:《修辭析論》,台北:益智書局,1985年11月三版。頁345-362。(註二) 蔡宗陽著:《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5月初版。頁158-175。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憤怒的情緒。如:「惱羞成怒」。《論語.也》:「不遷怒,不貳過。」
目不識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向來強悍尚武,張弘靖想改善當地的民風,便毀壞安祿山的墳墓,此舉更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他的兩個從官韋、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