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4.7159 ms
共 2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嚴聲厲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疾言厲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疾言厲色」原作「疾言遽色」。劉寬是東漢桓帝時的官員,他曾任司徒長史、南陽太守等職務,《後漢書》裡記載了他的事蹟。有天他騎著牛在路上走,有人將他的牛誤認為自己走失的牛,要他歸還。劉寬二話不說,將牛給了那個人,自己下來走路回家。過了幾天,那人找到真正走失的牛,才發現自己認錯了,將牛還給劉寬,並向他謝罪,劉寬非但不怪罪,反而說:「長得差不多的東西,難免會認錯,更何況您又還給我,有什麼好謝罪的呢?」這件事讓地方父老稱頌不已。劉寬當官後,對待下屬也相當寬容。如有犯錯,也只用草鞭打,目的只是在處罰,而不傷人,有好的績業也歸功於下屬。出巡地方時,常與當地文人討論...
|
事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做為依據的先例。《南史.卷二八.褚裕之傳》:「彥回讓司徒,乃與僕射王儉書,欲依蔡謨事例。」
|
六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帝以下六代的古樂。包括雲門(黃帝之樂)、咸池(堯樂)、大韶(舜樂)、大夏(禹樂)、大濩(湯樂)、大武(武王之樂)。《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後泛指音樂。南朝宋.鮑照〈數名〉詩:「六樂陳廣坐,組帳揚春風。」
|
趙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很是感激,召見趙普說:“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九月,升為司徒、梁國公,二次入相。後又迫害秦王趙廷美,秦王府幕僚、小吏6人被斬,秦王最後憂心死。盧多遜全家被流放崖州(今海南崖縣西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十月,再次免相。 第三次拜相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伐遼,久未班師,趙普上《諫雍熙北伐》疏力諫收兵息戰。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封為太保兼侍中,第三次出任宰相,以呂蒙正副之,“國朝以來三入相者,唯趙普與蒙正焉。”趙普一上任立即處死鄭州團練使侯莫陳利用。淳化元年(990...
|
疾言遽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疾言厲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疾言厲色」原作「疾言遽色」。劉寬是東漢桓帝時的官員,他曾任司徒長史、南陽太守等職務,《後漢書》裡記載了他的事蹟。有天他騎著牛在路上走,有人將他的牛誤認為自己走失的牛,要他歸還。劉寬二話不說,將牛給了那個人,自己下來走路回家。過了幾天,那人找到真正走失的牛,才發現自己認錯了,將牛還給劉寬,並向他謝罪,劉寬非但不怪罪,反而說:「長得差不多的東西,難免會認錯,更何況您又還給我,有什麼好謝罪的呢?」這件事讓地方父老稱頌不已。劉寬當官後,對待下屬也相當寬容。如有犯錯,也只用草鞭打,目的只是在處罰,而不傷人,有好的績業也歸功於下屬。出巡地方時,常與當地文人討論...
|
顧後瞻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瞻前顧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大臣,原本受到重用,擔任司徒的要職。但後來楚懷王決定與秦國交好,屈原看清秦國的計謀極力反對,懷王聽信了小人讒言,將屈原貶到楚國西北邊境的漢北。屈原雖然被流放邊疆,但心裡一直掛念著國事,憂心國家未來的前途,於是寫了〈離騷〉這篇文章,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愛國之心。其中有段寫到為君者應有的德行,以古代的君王為例,像夏桀、商紂等暴君,違背正道,魚肉臣民,結果使得國家滅亡;而商湯、大禹、周代的文王、武王等賢君,做事恭敬,依循正道,讓天下太平。屈原因此下結論說,為政者要懂得任用賢能,依規矩做事而不偏頗,公正無私。「瞻前而顧後兮」,要能兼顧前後,做事...
|
懸河瀉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口若懸河」之典源,提供參考。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太尉1>云:「郭子玄2>語議如懸河3>寫4>水,注而不竭。」 〔注解〕
(1) 王太尉: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晉臨沂人。以清談著稱,累官至司徒。西晉亡,投降石勒,後為石勒所殺。
(2) 郭子玄:郭象(西元252∼312),晉河南人。少有才學,好老莊,能清言。東海王越引為太傅主簿。曾為《莊子》作注。
(3) 懸河:傾瀉不止的河水,可指瀑布。
(4) 寫:音ㄒ|ㄝˋ,通「瀉」。〔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五○.郭象列傳》、晉.裴啟《語林》(據《北堂書鈔.卷九八.談講》引)
|
相得益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農師;有功,遂封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4) 契:殷代始祖。高辛氏的兒子,生卒年不詳,堯時為司徒,封於商。音ㄒ|ㄝˋ。
(5) 皋陶:音ㄍㄠ |ㄠˊ,生卒年不詳。相傳為舜之臣,掌刑獄之事。
(6) 伊尹:名摯,生卒年不詳,商初賢相。湯崩,其孫太甲無道,伊尹放諸桐宮,俟其悔過,再迎之復位。
(7) 呂望:指周初賢臣呂尚,字子牙,東海人,生卒年不詳。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後世稱為「姜太公」。
(8) 明明:明舉賢才。
(9) 穆穆:威儀盛大的...
|
向狐謀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裡一則「與狐謀皮」的寓言。據載,魯定公時,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績效卓然。一年以後,定公又想授予孔子司徒一職。他告訴太史左丘明說:「我想請孔丘任司徒,不過得先問問三桓的意見。」「三桓」是指魯桓公的三個孫子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他們掌握著當時魯國的實際政權,但政治主張與孔子是處於對立的狀態,左丘明知道他們絕對不會同意讓孔子任司徒一職,於是用一則寓言作比喻,以勸阻定公。他說:「周朝有個人很喜歡皮製的裘衣,也喜歡吃珍奇美味的食物。有一次,他想製作一件價值千金的皮衣,還想舉辦一場備有很多羊肉的盛宴,於是分別去和狐狸和羊商量,希望牠們能提供毛皮和羊肉。他話都還沒說完,所有的狐狸就互相引領逃往深山,所有...
|
昆陽之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昆陽之戰(Battle of Kunyang)更始政權之後,漢軍主要兵分二路,主力由大司徒劉縯率領,繼續圍攻宛城;另一路則由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太常偏將軍劉秀為統帥,向北相繼攻佔潁川郡的昆陽、定陵、郾城,並在此三地獲得許多財物糧食,並轉送到宛城劉縯軍中,有效支援了漢軍主力之作戰。王尋、王邑率領四十二萬大軍先抵達潁川郡,與在育陽戰敗後退守此地的嚴尤、陳茂會合後,軍容更加盛大,將首攻目標指向昆陽。此時漢軍主力十萬已由劉縯帶領圍攻宛城,而劉秀正統帥數千兵馬巡察陽關,其他諸將見王莽官軍兵盛,不戰而走逃入昆陽,劉秀也收兵...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