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笑容可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聊齋志異.卷二.寧》:「生見游女如雲,乘興獨遨。有女郎攜婢,撚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顧忌。」
以貌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不滿七尺,而為齊相。裴公不滿七尺,而為唐相。夫何害焉?”古代七尺之軀,約合今1.6米,矮人也。然晏、裴度二公,卻為流芳千古之名相。清朝有兩位不懼貌醜而自認心美者,頗值得今人記之。清人龔煒《巢林筆談》記雲,施公貌極醜,人稱“施不全”,施公見上司時,上司掩口而笑,施公正色道:“公以某(我)貌醜耶?人面獸心,可惡耳。若某,則獸面人心,何害焉?”這個施公施不全,即清朝有名的清官施世綸,著名公案小說《施公案》的主角。面對上司嘲笑,施公義正詞嚴。料想“獸面人心”這四字,會使那位上司斂住笑容,肅然起敬。《巢林筆談》又記,明代貢生張...
弊帚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敝帚自珍」之典源,提供參考。 《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十一月,眾軍至城門,述1>自將背城而戰。吳漢2>鼓之,述軍大破,刺傷述,扶輿3>入壁4>,其夜死。夷5>述妻、子,傳首于洛陽6>,縱兵大掠,舉火燔燒。帝聞之,下詔讓7>吳漢。副將劉禹8>曰:「城降,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敝帚9>,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仰視天,俯視地,觀於放麑啜羹10>之義,二者孰仁矣?失斬將弔民之義。」 〔注解〕 (1) 述:公孫述(?∼西元36),字子陽,東漢扶風茂陵人。王莽時起兵,自立為蜀王,都成都。性苛細,察於小事,敢誅殺而不見大體。被刺傷而身亡,公...
屈指可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扳著手指即可數清。形容數量很少。語本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孩。」亦形容眾人之中,少數突出的。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六.唐安公美政頌》:「今文儒之盛,其書屈指可數者,無三四人。非皆不能,蓋忽不為爾。」
約法三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紛起兵抗暴,其中以劉邦和項羽的勢力最為強大。劉邦認為想要得到天下,必先得到民心,因此他很重視民心的向背,軍紀也相當嚴謹。當劉邦的軍隊前進至霸上時,秦王子前來投降,有些將領建議把秦王殺了,但劉邦認為秦王既然已經投降,就不當殺掉他,否則會失去民心。後來劉邦進入秦朝首都咸陽之後,不久又還軍霸上,召集各地的父老豪傑,向他們宣布︰「父老們長久苦於秦朝的苛法,今日我既然最先進入關中,理當為關中的王,所以我要和父老們重新約定法律,新的法律只有三條,就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受處罰,搶劫者要判刑。其餘秦朝的苛法全部廢除。」百姓們知道了這個消息,都非常高興,更加愛戴劉邦,為日後漢朝...
日月如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西遊記》第九回:「只見涯邊一片木板上,睡著一個兒,長老慌忙救起。……取個乳名,叫做江流。……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江流年長一十八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麻,明代有麻三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姓。如漢代有灌
折衝樽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祭祀時,用來盛祭品的禮器。 (4) 折衝:打退敵人攻城的戰車。指拒敵取勝。 (5) 晏子:晏(?∼西元前500),字仲,春秋齊人。歷事靈公、莊公,相齊景公。尚儉力行,為當時名臣。諡平,史稱為「晏平仲」,後人稱為「晏子」。 (6) 與:音ㄩˋ,參與。〔參考資料〕 《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臣之所聞,攻戰之道非師者,雖有百萬之軍,比之堂上;雖有闔閭、吳起之將,禽之戶內;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間;百尺之衝,折之衽席之上,故鍾鼓竽瑟之音不絕,地可廣而欲可成;和樂倡優侏儒之笑不之,諸侯可同日而致也。……故曰衛鞅之始與秦王計也,謀約不下席,言於尊俎之間,謀成於堂上,而魏將以禽於齊矣;衝...
鞭長莫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即發兵攻打宋國,將宋國的都城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軍還是沒有取勝。第二年春天,宋國派大夫樂齊到晉國求援。晉景公召集大臣商議,準備出兵援救,大夫伯宗勸阻說:「宋國發生危難,基於道義,我們是應該答應出兵相救。但古人曾說:『馬鞭雖長,但也無法打到馬腹。』目前楚國正受到上天保佑,是國勢最盛的時候,晉國雖然強大,能違反天意嗎?俗話說:『高高低低,都在心裡。』江河湖泊中有汙泥濁水,山林草叢中藏有毒蟲猛獸,潔白的美玉中隱藏斑痕,忍受一點恥辱,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還是忍一忍吧!目前暫不出兵,等楚國國勢衰退以後再說吧!」晉景公聽了伯宗這一段話後,於是停止發兵。後來「鞭長莫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