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7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國家。 (3) 隳:音ㄏㄨㄟ,毀壞、損毀。 (4) 刳腹折頤:肚子被剖開,下巴被折斷,形容傷亡烈。刳,音ㄎㄨ,剖開。頤,下巴。 (5) 暴:音ㄆㄨˋ,同「曝」,晒。 (6) 僵仆:音ㄐ|ㄤ ㄆㄨ,倒下。 (7) 係:綑綁。〔參考資料〕 《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另可參考:《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列傳》
初出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發動火攻,事先埋伏在一旁的軍隊再一擁而上。夏侯惇果真中計,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已經來不及,結果士兵死傷重,劉備軍隊大獲全勝。《三國演義》的作者並以一首詩來形容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藉此來讚揚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出山就立下功勞。後來「初出茅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
哀鴻遍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哀鴻遍野」是由《詩經.小雅.鴻鴈》:「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兩句句義擴大而來,原意是找不到棲身之所的鴻鴈,悲傷哀痛地鳴叫。又根據〈詩序〉所寫,〈鴻鴈〉一詩是用來讚美周宣王,因為在當時「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而周宣王中興周朝,讓流離失所的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所以「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又引申為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悲景況。後來就用「哀鴻」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哀鴻遍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如清代湯斌〈睢沐二邑秋災情形疏〉:「歷年災患頻仍,黎民塗炭,今春賣兒賣女者,有售無受,以故哀鴻遍野。」
焦頭爛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燒焦頭,灼爛額。形容救火時為火燒灼得很嚴重。#語本《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後用「焦頭爛額」比喻做事陷入十分狼狽窘迫的困境或犧牲重。△「頭破血流」
人心不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兩套散曲〈端正好〉,上呈江西道廉訪使高納麟。第一套的內容陳述饑荒時「穀不登,麥不長」,民無以食的悲遭遇,而且憤怒地斥責了奸商富豪趁火打劫的罪行,展現元代社會嚴重的階級壓榨。第二套則是揭露官吏的無能與玩法亂紀。他形容一群暴發戶般的官員為「沒見識街市匹夫」,彼此狼狽為奸,勾結作惡,盡日將精力耗費在吃喝嫖賭,完全不顧百姓生計。並申辯說:「不是我要講他們的壞話,但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邪惡戰勝正義?現在的人根本完全喪失了舊時代的淳樸,明明是人,但行事卻如禽獸一般。」後來「人心不古」演變為成語,用來感嘆現在的人,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樸。
一鼓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劌才說:「我軍此時可以擊鼓進攻了!」當魯軍「咚、咚、咚」的戰鼓一響,馬上激起了士兵們的士氣,結果齊軍敗,狼狽而逃。接著曹劌看出莊王想乘勝追擊,馬上阻止的說:「現在還不可以!」接著他就下車,仔細觀察敵軍留下的車跡,和地上散落的旌旗,確定了無詐,才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果然此役把齊軍打得落花流水。事後,莊公問曹劌擂鼓一等再等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這種事,全憑著大夥兒一股勇氣,第一聲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正旺,第二聲鼓響,勇氣就會有些許的衰退,等到第三聲鼓響,大家的勇氣就已經沒了!當敵軍擊了第三聲鼓響,這時我們才剛擊第一聲...
璀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暗淡沒有光澤。如:「黯淡無光」。唐.李華〈弔古戰場文〉:「黯兮悴,風悲日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傷的、淡的。如:「愁緒」、「愁眉苦臉」、「愁雲霧」。唐.司空曙〈賊平後送人北歸〉詩:「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受。如:「遭淘汰」。唐.杜甫〈戲簡鄭廣文虔兼呈蘇司業源明〉詩:「醉則騎馬歸,頗遭官長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