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72.27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東山再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苻堅一聲令下,苻融就指揮秦軍後撤。他們本來想撤出一個陣地就回過頭來總攻。沒料到許多秦兵一半由於厭惡戰爭,一半由於害怕晉軍,一聽到後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來了。謝玄率領八千多騎兵,趁勢飛快渡過淝水,向秦軍猛攻。這時候,朱序在秦軍陣後叫喊起來:“秦兵敗了!秦兵敗了!”後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的情況,只看到前面的秦軍往後奔跑,也轉過身跟著邊叫嚷,邊逃跑。苻融氣急敗壞地揮舞著劍,想壓住陣腳,但秦兵像潮水般地往後湧來,哪裡壓得住。一群亂兵衝來,把苻融的戰馬衝倒了。苻融掙扎著想起來,晉兵已經從後面趕上來,把他一刀砍了。主將一...
苦口婆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苦口婆心」係由「苦口」及「婆心」二語組合而成。「苦口」見於《宋史.卷二五六.趙普列傳》。宋代建國之初,宋太祖即曾與宰相趙普商議,謀復燕雲,但宰相趙普力持謹慎,才暫時作罷。雍熙三年,宋太宗不顧趙普三次勸諫,執意北伐。東路以曹彬為主帥,中路以田重進為主帥,西路以潘美為主帥。戰爭開始時,三路軍隊節節勝利。但因急於立功及主將指揮不力,在歧溝關之役大敗於遼軍。在〈趙普傳〉中有一段文字記載宋太祖賜詔給趙普說:「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復來奏,嘉愧實深。」寫出太宗沒有聽從趙普三次勸諫而執意用兵,以致失敗的悔恨之心。「婆心」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一二.鎮州臨濟義玄禪師》。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禪師,在他追隨黃檗...
後現代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代主義並沒有實現最初想法。舉例而言,科學和技術破壞了環境,產生了極權主義,帶著潛在核子威脅的世界戰爭也是建立在技術知識之上。誠如一位學者所說:「理性與科學並沒有使人躋於……烏托邦。」對現代主義的反思不勝枚舉,一種存在主義式的絕望,另一種代表立場即是後現代主義。[註1] 備註[註1]George R.Knight著,簡成熙 譯(2011)。教育哲學導論,頁91。五南。
化干戈為玉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干戈,兵器,代表戰爭;玉帛,古時諸侯會盟朝聘所攜帶的玉器、絲織品等禮物,做為禮尚往來之用。「化干戈為玉帛」比喻將戰爭轉變為和平。如:「經過別人勸和後,他倆終於化干戈為玉帛,由仇人變為朋友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普魯士的簡稱。如:「普法戰爭」。
撥亂反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的歷史修訂而成的一本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內容主要記載春秋時代,各諸侯國間聘問、會盟、戰爭等政治事件,也有關於日食、水災、大旱等自然現象。孔子作此書,開私人修史之先,但並不純為紀載史事,而是將個人褒貶巧妙地寄託於遺詞用字間,以切要的言論呈顯對政治及社會問題的看法。春秋時代,各國分立,攻伐與征戰從未停止,孔子藉《春秋》強烈表達他對周王室的尊奉,以及大一統的主張,所以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中便有一段話:「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意思是說:孔子作《春秋》,為的是扭轉亂世,使政治社會回歸於正道,就此來看,沒有比...
出奇制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孫武,春秋齊國人,字長卿,生卒年不詳,是當時有名的兵法家。著有《孫子》一書,共十三篇,亦稱為《孫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兵書。主要內容在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為歷代談論軍事作戰典籍之祖,被推崇為「兵經」。「出奇制勝」是從《孫子.勢篇》而來,內容大意是說,凡是懂得靈活運用戰術的人,在兩軍交戰時,都是一邊正面和與敵人交鋒,一邊出奇兵襲擊敵人,以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善於出奇兵、靈活運用戰術的人,他的計謀,就像天地那樣變化無窮,像江河那般日夜滔滔不停地流著,永不止竭;亦如日月的交替、四時的更迭,循環不已。聲樂不過是宮、商、角、徵、羽五聲,顏色不過是青、赤、黃、白、黑五色,滋味不過是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戰爭失利。《三國志.卷一○.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賈詡》:「太祖不從,軍遂無利。」南朝宋.裴松之.注:「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宋.蘇洵〈六國論〉:「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旗鼓相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新唐書.卷一一八.辛替否列傳》:「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爭象也。」
馬首是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了這道命令,造成自家軍隊的分裂,心想這樣非但不能打勝仗,還可能會敗北,只好下令撤軍回國,結束了這場戰爭。荀偃這道命令中,有「馬首是瞻」四個字,就是要晉軍跟著他的馬頭方向前進。後來「馬首是瞻」被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跟隨他人進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