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韜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六韜》、《三略》等古代的兵書。後引申為用兵的計謀。《三國演義》第二九回:「此人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清.洪昇《長生殿》第一○齣:「學成韜略,腹滿經綸。」也作「韜鈐」。
|
攻城略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淮南子.兵略》:「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人為之麋沸螘動。」《晉書.卷八六.張軌傳》:「我用兵於五都之間,攻城略地,往無不捷。」也作「略地攻城」、「略地侵城」、「攻城掠地」。
|
朝令暮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書證如《舊唐書.卷一一五.柳公綽列傳》:「長慶元年,罷使,復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時河朔復叛,朝廷用兵,補授行營諸將,朝令夕改,驛騎相望。」
|
一國三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安寧國家,同宗的子弟必如城池一樣堅固。』國君只要修整他的德性而使宗子堅固,何必築城呢?三年以後將要用兵,現在何必謹慎呢?」又退而賦詩道:「狐裘毛色雜亂,一國有三個主人,我聽誰的話才好?」等到驪姬發難的時候,獻公派寺人披討伐蒲城,重耳說:「君父的命令不能反對。」就向眾人發佈命令說:「抵抗的人就是我的敵人。」他自己就跳過城垣逃走。但又被寺人披追上了,可是寺人披也有一片苦衷,他知道公子重耳是無辜的,不忍殺他,可是君命難違,只得割下重耳的一角衣服,回去覆命,而讓重耳逃脫了。而公子夷吾呢?當獻公派賈華率兵到達屈邑的時候,夷吾自知...
|
行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推行文治教化。《史記.五五.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漢書.卷八一.匡衡傳》:「偃武行文,將欲度唐虞之隆,絕殷周之衰也。」
|
深謀遠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率領的義勇軍。賈誼以為,陳涉的地位低微,擁有的武器不精良,他的軍隊也比不上過去齊、楚等九國,謀略與用兵之道更不及昔日的將士,然最終能取得勝利,完全是因為秦王不施仁義,所以自毀長城。文中說到陳涉「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ㄒㄧㄤˋ)時之士也」,把智識有限的陳涉對比於當時高官名將的「深謀遠慮」,如此一介平民卻能使「成敗異變」,更足以突顯秦王治國的重大過失。另外,在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中亦見此語。其內容論及秦之衰敗時云:「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但因秦王暴虐無道,堵塞了忠諫之途,致使「三主之惑,終身不悟」,終於讓秦走上敗亡。後來「深謀遠慮」演變為成語, 指計畫周密而慮事深...
|
從天而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注解 降:降臨,落下。=二.=釋義 如從天上落下來一樣。比喻事情意想不到、突如其來。=三.=語源 漢.班固《漢書.周亞夫傳》:有人向漢軍大將周亞夫獻計,說用兵要神速,為何不改道。從此右去,時間不過相差一兩天。那時,諸侯聽見了鳴鼓聲,還以為將軍是從天上下來了。=四.=例子 這從天而降的喜訊,令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五.=近義 突如其來=六.=反義 不出所料
|
黷武窮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避開敵軍初征時的旺盛鬥志,待其鬆懈返回時再予攻擊。《孫子.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明.塗澤民〈與李總兵書〉:「法曰:『實而備之,強而避之。』又曰:『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雖常談,實萬古用兵之要訣。」
|
掎角之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掎,拉足;角,抓角。「掎角之勢」指雙方同時下手捕鹿。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比喻兩邊彼此呼應,共同夾擊敵方。三國吳.張儼〈默記述佐篇〉:「玄德與操,智力多少,士眾眾寡,用兵行軍之道,不可同年而語,猶能暫以取勝,是時又無大吳掎角之勢也。」《三國演義》第二二回:「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也作「犄角之勢」。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