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7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雜亂、沒有規則。如:《韓非子.大體》:「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樸不散。」
冠冕堂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冠冕堂皇」係由「冠冕」及「堂皇」組合而成。「冠冕」一詞見於《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法正傳.龐統》。三國時蜀國將軍龐統,曾是個樸不起眼的少年,二十歲時前去拜訪司馬徽。當時司馬徽在樹上採桑,龐統便坐在樹下和他對談,一直談到天黑。司馬徽素有慧眼,善於知人,見到這個年輕人談吐不俗,便稱他為南州之士的「冠冕」,龐統也因此打響了名號,後來龐統也受到劉備的重用,與諸葛亮同為中郎將。「冠冕」是指帽子,為衣飾之首,在此引申為南州眾士之首之意,表示龐統為才識出眾的人。「堂皇」一詞見於《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胡建》。漢武帝時渭城縣令胡建是個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人。他在軍中時,與走卒打成一片,感情甚篤。...
曲高和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三國魏.阮瑀〈箏賦〉:「君子之行也,慷慨磊落,卓礫盤紆;壯士之節也,曲高和寡,妙伎難工。伯牙能琴,於茲為朦。皦繹翕,庶配其蹤。延年新聲,豈此能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頌、讚美。漢.班固〈幽通賦〉:「懿前烈之淑兮,窮與達其必濟。」《新唐書.卷二○五.列女列傳.于敏直妻張》:「高宗懿其行,賜物百段,以狀屬史官。」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例句6 參考資料 解釋蚍蜉,一種大螞蟻。撼,搖晃。螞蟻企圖搖晃大樹。比喻自不量力。 出處唐 韓愈 <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自不量力」 故事 補充(1)相似詞:螳臂擋車、班門弄斧(2)反異詞:量力而行、自知之明 例句憑你這種不熟的實力,還想和奧運選手同臺較量,簡直是蚍蜉撼樹。 參考資料金淵博、曾鴻儒合編<多功能成語典>,p,234,金安文教機構
垂涎三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極想獲得。[例]這件古玉,玉色精、雕工又巧,令許多收藏家垂涎三尺。
庖丁解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解釋2 2.出處3 3.故事4 4.例句 1.解釋庖丁:廚師。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2.出處<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跂,砉然想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枝經肯棨之未嘗...
故步自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自封」見於晉.庾闡〈斷酒戒〉。作者在文中闡述戒酒的原因,認為酒癮一上來就放縱自己喝酒,會傷害真自然的本性。於是作者便將酒杯、酒壺等一切酒器打破,以表示自己戒酒的決心。有個酗酒的朋友聽了這件事,氣得反駁他說:「酒自古以來都是為人所愛,連古代聖賢也不例外,他們也不致於喪失本性。你把酒器打破,做這樣地自我限制,不過是忌口,但心裡還是想著它,又有什麼用?」庾闡回答說:「人生下來時沒有任何欲望,但後來欲望慢慢養成,都是受到周圍物的影響。如果把這些誘因剷除,心就不會蠢蠢欲動。心能靜得下來就會快樂,不會受到欲望的干擾。所以忌口不只是忌口而已,也能忌心。」朋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連連稱是。這裡的典源用...
躊躇滿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牛就分卸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連牛體脈絡相連以及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未曾觸及,更不用說會去傷到大骨頭了。一般好一點的廚子,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切割的方式來解牛;普通一點的廚子,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硬砍的方式來解牛。以硬踫硬,刀刃當然容易受損。我這把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分卸過幾千頭牛,卻仍然像剛磨利的刀,一點損傷都沒有。那是因為我拿的是一把沒有厚度的刀,進入牛的複雜組織,在經絡血脈的空隙中,到處遊走,...
無的放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三二.中日交涉匯評.交涉乎命令乎》:「若屬虛構,吾深望兩國當局者,聲明一言以解眾惑,如是,則吾本篇所論為無的放矢,直拉雜摧燒之可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