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87.42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抉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治學上能發掘深奧精微的道理。
共棲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棲蓋蝦Stegopontonia commensalis屬於長臂蝦科,螯腳粗短,不特別延長。本種的身體狹長而扁,身體中央具有沿著額角往後延伸著的白色縱紋,兩側也各有一道寬大的白色縱紋,中間夾雜著深紫色縱紋。本種通常棲息在冠海膽科的海膽大棘之間,體色與海膽棘刺相近,因此不易被發現,被騷擾時會躲向棘刺深處,不易被捕捉。在臺灣附近海域,水深數公尺到十多公尺的冠海膽科的刺冠海膽、環刺棘海膽都有發現本種共生,中文俗名又叫作「海膽針蝦」與「共生針蝦」。 共棲蓋蝦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熱帶珊瑚礁海域,與冠海膽科的星肛海膽屬、冠海膽屬及刺棘海膽屬都有共生的紀錄。但本種似乎都只停棲在海膽的棘刺上,並不...
探幽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求幽深微的道理。參見「探賾索」條。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四.王屋真人口授陰丹祕訣靈篇》:「夫婦之顏,俱若冰雪,探幽索,每亦相隨。」
天蔽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遮蔽天空,不見天日。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於闕處;重巖疊嶂,天蔽日。」
生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質學上指寒武紀以前的時代(前寒武紀),即比五億四千萬年前更早的時代。因化石保存稀少,故稱為「生元」。包括早期的始生代與晚期的原生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藏事實。《左傳.僖公十五年》:「震夷伯之廟,罪之也,於是展氏有慝焉。」
2.藏匿。如:「他為了躲避仇家,已慝多年。」
錨紋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前翅長約18-19mm,背方整體棕色,腹方整體土褐色;前翅與後翅略等寬,前翅頂角突出、後翅外緣中段突出,紋路於背面與腹面相似,腹面亞基段至中段間有三個縱向排列之暗灰色圓斑塊,斑塊大小依序漸增,此外前翅背面與腹面於後中段皆有一條顯著之黃橘色寬斜帶紋。停棲時兩側前後翅貼合於背部之上,略似部分蛺蝶科類群樣貌。外觀近似帶錨紋蛾(Callidula attenuata),然該種前翅背面與腹面皆具有寬斜帶紋而辨識容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魯國國君,名息姑,為魯惠公長庶子。在位十一年,後為公子翬所弒,諡,故稱為「魯公」。孔子作《春秋》,即自魯公元年始。
光滑棘杜父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sychrolutes inermis (Vaillant, 1888)
體前部寬大而近圓形,向後漸細,近尾柄處側扁。吻寬但短而圓鈍。口大,端位,兩頜約略等長。上下頜具細齒;鋤骨及腭骨則無齒。背鰭1個,連續。臀鰭起始於背鰭第二鰭條基底下方。背鰭與臀鰭之硬棘和軟條皆細長而可彎曲,幾全被包埋在皮下。體一致為深褐色,散在淡色的雲狀斑,最大體長可達30公分。
北太平洋及西南大西洋。
深海底棲魚類,深度在500~1,200公尺間。至於棲息習性及食性尚不十分明瞭。
捕獲量不大,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不具食用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杜父魚亞目(Suborder Cot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棘杜父魚科(Family Psychrolutidae),Fathead Sculpins
杜父魚上科(Superfamily Cottoide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terocephalus glaber (Ruppell, 1842)
鼠科動物中體型最小者,頭短而大,眼小,門齒大,身上僅有非常稀疏的淡色毛,看起來幾乎無毛,但唇旁的鬚毛很長而明顯,腳邊緣也有排毛,腳毛有助於挖掘時掃土用,皮膚粉紅色或黃色,前腳大、腳趾寬,但爪並不特別大,皮膚缺乏汗腺和皮脂腺;頭軀幹長8~9.2公分,尾長2.8~4.4公分,體重30~80公克。
衣索比亞中部和南部,索馬利亞、肯亞。
棲息在乾燥地區,幾乎終生在地下活動,會挖掘龐大而複雜的地道網路,其中大家群集的洞室幾乎沒有鋪任何巢材,或僅鋪一些乾草,覓食的通道由此往外輻射散出,覓食通道約3公分寬,在地下15~40公分 ,有許多分枝通到食物附近,地下約70公分處有躲藏用的避難所,從地道中挖出的土堆到地表形成火山堆的情形,是這種動物在此活動的指標;挖掘主要靠門齒,腳是用來踢鬆泥土或推土用,挖掘深洞時,動物會排成一列,最前面的挖掘,隨後一個個將土往後推,直到推到洞外,最前面的挖掘者隔一陣子會被替換下來。裸鼠是所有獸類中體溫調節能力最差者,比較像是外溫動物,由環境調控體溫;由於洞內溫度維持在30~32℃,濕度大約在90%,裸鼠...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囓齒目(Class Rodentia)
鼠科(Family Bathyerg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