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33.25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半日制幼兒(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半日制幼兒指每日接受兒童入半日(上午或下午)的幼兒。適合於有人照顧兒童的家庭,為其子女提供參加集體活動和接受有目的、有計畫的系統教育的機會。中國早期創辦的蒙養院及幼稚多採用這一形式。根據中國大陸一九九○年二月一日起試行的〔幼兒工作規程(試行)〕規定,半日制幼兒與全日制幼兒、定時制幼兒、季節制幼兒以及寄宿制幼兒相應,均為中國大陸現行的幼兒形式。
幼稚勞作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幼稚「勞作區」或稱「美勞區」、「美勞角」、「工作區」等不同名詞,但皆為學前幼兒教育中「工作」的同義詞。「工作」內容涵蓋:(1)模仿成人職業工作,例如木工、縫工等;(2)實際日常生活中所必備的工作,如飼養、藝、烹飪等;(3)為怡情悅性,提升精神層次,增加美感的工作,如畫畫、雕刻、廢物工等。「操作」的部分以「勞」字涵蓋;「造形」活動部分又有以「美」字涵蓋,故「勞作」一詞有「美勞」、「工作」二名之實,是勞動生活教育與藝術生活教育的統合。而目前幼兒中所提之「勞作」或「工作」,偏向藝術美感的教育活動。
  「勞作」內容涵蓋繪畫、雕塑、工藝、版畫、家事、藝、飼養等,幼兒於勞作活動中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朝司馬相如拜為孝文令,後人遂以文指司馬相如。見《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唐.杜牧〈為人題贈〉詩二首之一:「文終病渴,休詠白頭吟。」
  〔關於幼兒的作息制度和各項活動的規定〕是大陸地區教育部於一九五六年十一月所頒布有關幼兒教育的文件。該規定要求幼兒根據所在地區、季節氣候的變化及本的具體情況,擬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注意保證幼兒有足夠的睡眠時間;每日三餐一點,兩餐之間應間隔三至四小時;冬季保證幼兒每天(除刮大風、下雨、下雪等特殊情況外)有三至四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每日作業應在上午九時開始進行;中、大班每次早操時間為五至六分鐘,小班早操於後半年開始,每次三至四分鐘,寄宿制幼兒則應在幼兒起床後即進行早操。該規定還附有整日制、寄宿制、平日制幼兒的作息時間表。
  該規定指出:幼兒的教育、教學工作是通過遊戲、作業...
曲(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曲名。田曲是描寫田生活的詩歌和音樂,田情調的詩歌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前,它和西方舞蹈的發展有密切的關聯。西元前三世紀,希臘詩人狄奧克里塔(Theocritus)寫了很多田歌曲,西元前70∼17年羅馬詩人威吉爾(Virgil)在他的長詩中;表達出他對鄉間田生活的嚮往;中世紀法國南、北部的吟遊詩人,也創作了許多田歌曲,其中又分為關於「武士向牧羊女求愛」和描寫「牧羊女的生活」兩種,這些歌曲可由詩人配上自編的劇情和舞蹈演出。田曲的敘述式文體則影響到十六世紀的牧歌(Madrigel)。文藝復興時期的田歌曲常和文學、戲劇性故事配合,牧羊人、森林仙女、半人半獸的沙提爾(Satyrs)和魔...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 Y., Lodon, 1998.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屋後的庭。《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游於後,覽於有無。」《三國演義》第三四回:「玄德乘的盧馬至州衙,命牽入後擐緊。」
二二八和平公音樂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原名臺北巿新公音樂台。成立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為一露天演藝場所,座位近一千五百個座位,常舉辦遊藝與康樂、講演及藝術性之活動,屬公路燈工程管理處管轄,規定開放時間為上午四時起至深夜零時止,終年無休。其場地可向管屬單位租用,燈光、音響等設備需由演出單位自行裝設。該場所設於臺北巿新公內。新公位於臺北巿介壽路3號;於民國八十五年易名為二二八和平公,而介壽路亦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菴羅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聖地。位於中印度毗舍離城附近的林。後來女主人將之布施給釋迦牟尼佛,是著名的佛說法道場。也稱為「菴沒羅」。
  〔全日制、寄宿制幼兒編制標準(試行)〕是大陸地區勞動人事部門和國家教育委員會於一九八七年三月九日聯合頒發的幼兒教育文件。其中規定:(1)幼兒的班級規模為小班(三至四歲)二十至二十五人,中班(四至五歲)二十六至三十人,大班(五至六歲)三十一至三十五人;(2)教職工與幼兒的比例為:全日制幼兒一比六至一比七,寄宿制幼兒一比四至一比五;(3)主要教職工的配置比例為:長,三個班以下的幼兒設一人,四個班以上的一般設二人,十個班以上的寄宿制幼兒可設三人;專職教師,全日制幼兒和寄宿制幼兒一律平均配二至二點五人;保育員,全日制幼兒平均每班配○‧八至一人,寄宿制幼兒平均每班配二至二‧二人...
漏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官府為貧困無依的人所設立的埋葬地,專門埋葬無主或家貧無葬地者的屍骨。宋.周密《武林舊事.卷六.驕民》:「貧而無依者則有養濟院,死而無殮者則有漏澤。」《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有傷無傷,須憑檢驗。既說打死,將尸發在漏澤去,俟晚堂聽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