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56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博古知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識廣博,學識豐富,通曉古今之事。《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也作「博古通今」、「通今博古」。
蹈湯赴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
經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傳授學識的教師。晉.袁宏《後漢紀》卷二三:「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故欲以素絲之質,附近朱藍耳。」
招賢納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招攬吸收有品德、學識的賢人士子。元.關漢卿《哭存笑》第二折:「他與你破了黃巢,敵了歸霸,敗了朱溫,那其間便招賢納士,今日個俺可便偃武修文。」《東周列國志》第九八回:「不如仍走大梁,信陵君招賢納士,天下亡命者皆歸之。」也作「納士招賢」。
赫胥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1)(Thomas Henry Huxley,西元1825~1895)英國自然哲學家。學識淵博,舉凡生物、地質、教育、宗教諸學皆有著述,在哲學及神學上主張進化論及不可知論。著有《天演論》。(2)(Aldous Huxley,西元1894~1963)英國小說家兼散文作家。所作小說以機智和諷刺見長。著名作品有《美麗新世界》、《針鋒相對》等。
玉振金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才德兼備,學識淵博。參見「金聲玉振」條。《梁書.卷二五.徐勉傳》:「網羅經誥,玉振金聲,義貫幽微,理入神契。」唐.楊烱〈從弟去溢墓誌銘〉:「至如白雪回光,清風度曲,崔亭伯真龍之氣,揚子雲吐鳳之才,莫不玉振金聲,筆有餘力,遠心天授,高興生知,盡江海之良圖,得煙霞之秘算。」
高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有卓越學識技能的人。宋.蘇軾〈次韻高要令劉湜峽山寺見寄〉詩:「高人寧鑄金,下士乃服玉。」《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正為走出去做不出甚麼事業,徒惹高人一笑。」
博覽古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遍閱古今之書。形容人見識廣博,學識豐富。漢.王充《論衡.超奇》:「故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漢書.卷一○.成帝紀》:「博覽古今,容受直辭。公卿稱職,奏議可述。」
識禮知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熟讀詩書,通曉禮節。比喻人有學識與教養。《野叟曝言》第五八回:「此乃罪臣家屬,籍沒入官,姓木名難兒,溫柔賢淑,識禮知書,兼通數學。」也作「知書達禮」。
飽學之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識淵博的人。《三國演義》第五六回:「公等皆飽學之士,登此高臺,可不進佳章以紀一時之勝事乎?」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