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稱發愁為戴愁。《西遊記》第三二回:「如今戴了個愁,淚汪汪的哭來。」
峨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為菱形,體層呈梯狀,質厚,螺塔尖銳,體層大。細螺肋和不甚規則的褐色斑,肩部有一瘤列,縫合線明顯。內唇有滑層。殼口寬,內具肋狀皺摺,白色或褐色,近半圓形。水管溝略微彎曲。口蓋小於殼口,角質,橢圓形,具螺旋紋中心靠下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睡覺時戴的子,可保持頭部溫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烏孜別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各地烏孜別克族聚居區。據傳,《小舞》產生於十七世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習俗性舞蹈。為女子單人舞形式,通常在聚會、喜慶娛樂活動中表演。因舞中始終貫穿著繡花的動作,故而得名。舞蹈動作均源於女子刺繡等勞動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舞蹈特點,多用抖肩的動作。隨著肩部的輕巧抖動及動作中的快速翹頦,使該舞更加嫵媚動人,更具民族特色。常用的步法有:〈碎步〉、〈點步〉、〈進退步〉等。舞蹈情緒歡快熱烈。伴奏的樂曲,委婉動聽,輕快流暢,節奏多為2/4拍。伴奏樂器有:熱瓦普、彈撥爾、獨它爾、笛子等。
龍占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吻中短而略鈍,吻上緣與上頜間的角度為60°-70°。眼間隔凸起。眼大,近於頭背側。口端位;兩頜具犬齒及絨毛狀齒,後方側齒呈圓形而有犬齒尖或臼齒但呈塊狀;上頜骨上緣平滑或稍呈鋸齒狀。頰部無鱗;胸鰭基部內側具鱗或僅少數鱗,甚至無鱗;側線鱗數46-47;側線上鱗列數5.5;側線下鱗列數15-16。背鰭單一,不具深刻,具硬棘X,軟條9,第IV棘最長;臀鰭硬棘III,軟條8,第1軟條通常最長,但等於或短於軟條部之基底長;胸鰭軟條13;尾鰭分叉,兩葉先端尖型。體呈綠褐色,腹側較淡,頭部呈較深褐色,體側上半部鱗片中央具白點;鰓蓋後緣或有時胸鰭的基部具有紅色斑。背鰭白色至橘色而交雜二條紅緣...
青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閩南語俗稱披子、淺戳仔,中國大陸稱為矮擬貝,英名Spotted limpet, Pygmy Limpet, Owl Limpet, True Limpet。貝殼呈卵圓形的斗笠狀,長度以0.8至1.8公分的比較常見,殼頂偏向前方,殼表有時具有弱放射肋,呈灰棕色而有灰褐色至黑褐色的放射狀花紋或細紋,顏色多變化,形成很好的保護色。殼內面帶有一些淡青色的珍珠質,中央(頂端)呈白色、棕色至黑褐色,周緣的形狀規則,常具有黑色至褐色與白色交替的環紋。
臺灣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囊果221-(231)-241 × 182-(234)-285微米,暗色,梨形,球狀至似球狀,埋生於基質中,或者突出,或完全表生,革質,有孔口,平滑。短頸部,無內生緣絲,子囊果壁15-(19)-24微米,暗色,單層,由少數層延長細胞組成。子囊98-(111)-128 × 27-(31)-37微米,單囊壁,寬棍狀,頂端厚並會折射光線,頂端有子囊孔,短柄,薄壁,8個孢子,不水解或半水解。有不規則形的鏈狀側絲。子囊孢子26-(30)-36 × 9-(10)-12微米,橢圓形,兩端近圓形,單分隔,透明,光滑,薄壁。附屬器最初覆蓋住子囊孢子的一端,漸漸從子囊孢子分開,形成一橢圓形片狀。
拍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式鴨舌、狩獵。本詞源自日語「鳥打」(とりうちぼう)。頂平,向前方下斜,前沿底下有稍微突出的舌。日治時代引進臺灣,風行一時。
捉襟見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捉襟見肘」的意思是說人所穿的衣服完全破爛,才抓住衣襟免於露胸,又露出了手肘。《莊子.讓王》篇載:曾子在衛國的時候,十年都沒有添製新衣,要把子戴正,帶就斷了;抓住衣襟,手肘又露了出來;穿上鞋子,腳後跟又鑽了出來;生活過得非常艱苦。後來「捉襟見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衣衫破敗,生活困窘,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四回:「攤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紀約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見肘的夏布長衫。」《韓詩外傳》卷一則提到孔子的學生原憲過著貧苦的生活,「振襟則肘見」,但卻自得其樂,沉浸在求學、求道的快樂中。其中「振襟肘見」一語,跟「捉襟見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現今則常...
相形見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便一律佩有紅寶石的頂珠,其他等級的官員不得越級使用。各大小官員之間的來往,不論品行與官德,論的只是子上的那顆頂珠,人因之而貴,亦因之而賤。所以小小的官員蔡伯芬,總是為他頂上那顆不甚高等的頂珠而時感不安,與人相比時老是覺得自己較為拙劣,故有「相形見拙」之語。後來「拙」多作「絀」,「絀」亦指不足、短缺。「相形見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相互比較之下,其中一方顯得不如對方,或作為自謙之詞。出現「相形見絀」的書證如《歧路燈》第一四回:「原來譚紹聞,自從乃翁上京以及捐館,這四五年來,每日信馬游韁,如在醉夢中一般。那日程希明當頭棒喝,未免觸動了天良。又見婁樸,同窗共硯,今日相形見絀。難說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